1、開食
雛鵝的潮口與開食雛鵝出殼后的先進次飲水俗稱潮口,先進次吃料俗稱開食。開食時間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雛鵝的生長發(fā)育和成活率。雛鵝出殼24h左右,當大多數(shù)雛鵝站立走動、伸頸張嘴、有啄食欲望時,就可進行潮口。
具體方法:將雛鵝放入籃中,將鵝籃浸入清潔的淺水中(以不淹到雛鵝的頸部為宜),讓雛鵝自由活動和飲水3~5min,然后,將鵝籃提出水面放到溫暖的地方,讓鵝理干絨毛。也可在室內(nèi)用小盆盛水潮口。經(jīng)幾次調(diào)教,便可以自由飲水。天氣炎熱、雛鵝數(shù)量較多時,可人工噴水于雛鵝身上,讓其互相吮吸絨毛上的水珠。或用飲水器直接給雛鵝初飲;初次飲水可以刺激雛鵝的食欲,促使胎糞排出。
潮口后即可開食。開食料采用青飼料如苦荬菜、萵筍葉、黑麥草等,將其洗凈切碎,與碎米、米飯或全價配合小鵝料拌在一起開食。精青飼料1~3日齡按1:3,4~10日齡1:lO,10日齡以上按l:15的比例摻合。每日飼喂的次數(shù)按日齡的增長適當提高,1~4日齡每天飼喂5~6次,4~10日齡每天飼喂6~8次,10日齡以上再從每天5~6次降至3~4次正常喂養(yǎng)。飼料的變化由熟到生、由軟到硬,慢慢過渡,不可突然大幅度變化。飼喂方法應采用“先飲后喂,定時定量,少給勤添,防止暴食”。雛鵝以開食后的第2天起便可按時飼喂。3日齡后適當補飼砂礫,以幫助消化。從11日齡起可開始適當放牧,飼料以青綠飼料為主,精料逐步從熟喂過渡為生喂。
2、保溫
由于雛鵝體溫調(diào)節(jié)能力差,溫度對雛鵝的生長發(fā)育和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大群飼養(yǎng)可利用煤爐加熱或暖氣供熱來進行,密度控制在20~30只/m2。1.-25日齡溫度26~28 0C,濕度60%~65%;6~lO日齡24~26℃,相對濕度65%;11~15日齡22~24℃,相對濕度65%~70%;16~20日齡20~22℃,相對濕度70%左右。這樣經(jīng)過10~20日齡后,選擇晴朗天氣就可將雛鵝進行放牧飼養(yǎng)。
育雛保溫應遵循下列原則: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弱雛稍高,強雛稍低;夜間稍高,白天稍低;冷天、陰天稍高,熱天、晴天稍低。雛鵝一般保溫2~3周,保溫期的長短因品種、季節(jié)、地理位置不同而調(diào)整。 保溫結束時的脫溫應非常慎重,要做到逐漸脫溫,特別當氣溫突然下降時不要急于脫溫而應適當補溫。
3、防濕
潮濕對雛鵝的健康和生長發(fā)育有不利的影響。育雛鵝舍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70%。因此要經(jīng)常打拇衛(wèi)生,及時清除潮濕墊料,換上干凈、干燥的新墊料,保持室內(nèi)干燥。
4、分群與防堆
雛鵝在開水、開食之前,應根據(jù)出雛時間的遲早和雛鵝的強弱,進行第1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水、開食時間。開食后的第2天,可以根據(jù)雛鵝采食情況,進行第2次分群,將那些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雛鵝,分出來另外喂食。一般每群以100~150只為宜,分群時還應注意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雛鵝飼養(yǎng)數(shù)為:1~5日齡20~25只,6~10日齡15~20只,11~15日齡12~15只,15日齡以后8~10只。雛鵝喜歡聚集成群,如果溫度低時更是如此,易出現(xiàn)壓傷、壓死現(xiàn)象。
5、放牧與放水
雛鵝在10日齡以后,條件適宜即可放水和放牧。
6、衛(wèi)生防疫
雛鵝育雛階段易發(fā)生的疾病有:小鵝瘟,小鵝流感,禽出敗,胃腸炎,鵝球蟲病等,重點要防治小鵝流感和小鵝瘟。在飼料中添加O.05%的復方敵菌凈或O.05%~O.10%的土霉素,可有效防止禽出敗、胃腸炎、鵝球蟲病的發(fā)生。
22~70日齡肉用仔鵝的飼養(yǎng)管理 :這一階段鵝的覓食能力增強,消化道容積增大,采食量日益增加。為適應這些特點應加強仔鵝飼養(yǎng)管理,滿足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為轉(zhuǎn)入育肥期或為選留后備種鵝打下良好的基礎。
22~70日齡仔鵝可采用全舍飼和放牧結合補飼兩種方式,其中以后者較多見。一般全舍飼飼養(yǎng)每只鵝需要全價飼料lOkg左右,放牧結合補飼飼養(yǎng)每只鵝需要全價飼料5.6 kg。體重可達到3.2~3.5 k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