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雌性生殖系統(tǒng)
雌性生殖系統(tǒng)包括卵巢、輸卵管及嗅腺(圖15—8A)。卵巢位于腎臟前方,左、右卵巢不對稱,右側在前,左側在后,右側卵巢比左側的長。卵巢內含有大小不等的卵球。繁殖季節(jié)還可以見到輸卵管中有大型的孕卵(黃色)。卵巢前方正對輸卵管的喇叭口,輸卵管末端開口于尿殖肛腔的前部背壁。輸卵管由前至后管壁與管徑逐漸增厚加大。嗅腺位于尾基部,有l(wèi)對,呈長囊狀,開口于尿殖肛腔后外側緣。在交配季節(jié)可分泌有特殊氣味的分泌物,以招引雄蛇進行逐偶、交配。

(二)雄性生殖系統(tǒng)
雄性生殖系統(tǒng)包括睪丸、副睪、輸精管、交接器(半陰莖)和嗅腺(圖15—8B)。睪丸、副睪與輸精管相通。蛇類半陰莖形態(tài)特征在分類學上早已進行了研究和應用。張服基(1997)認為,我國分布較廣的有代表性的是黑脊蛇和棕脊蛇。黑脊蛇的半陰莖細而長,呈分叉很深的細枝丫狀。外翻狀態(tài)時長1.8。2.2cm,其體長30~43.5cm,尾長8~10 cm,半陰莖為長的5%~6%。收縮狀態(tài)時達第十六至第十七尾下鱗,于第六尾下鱗處分叉(尾下鱗約65枚)。半陰莖通體無刺,以每一分支的頂端開始有螺旋狀斜行裙褶30~40排。裙褶窄而淺,稍呈波形,排列整齊,于分叉點處逐漸消失。他還認為,脊蛇屬的半陰莖與蟒科及某些較原始蛇類、游蛇科中的鈍頭蛇類、兩頭蛇類和部分小頭蛇類的半陰莖也有差異。梁剛等(1992)對蝮蛇的半陰莖也進行了比較研究(表15一15)。郭鵬(2000)對三種蝮亞科蛇半陰莖形態(tài)作了比較,原矛頭蝮半陰莖收縮時達第九至第十三尾下鱗,分叉于第四至第六尾下鱗。遠端為萼,近端被刺,萼片陰莖分叉點不遠處亦分叉.走向近半離心式,溝唇突起一般(圖15—9)。張服基等(1984)認為,游蛇亞科中半陰莖主要有3種基本類型,即遠端被萼,近端被刺,精溝于基部不分叉、部分中央處分叉的溫泉蛇屬類半陰莖;遠端被萼,近端被刺,精溝不分叉、且斜行到頂?shù)腻\蛇屬類半陰莖;通體被刺,精溝于半陰莖分叉處分叉且向心式走向的水游蛇屬類半陰莖。其中溫泉蛇半陰莖可能代表該類群中較原始類型。而脊蛇屬類邊緣光滑,萼區(qū)約為刺區(qū)的一半,兩區(qū)分界較明顯,但不成直線。離心式精溝分叉于第三尾下鱗,直達兩支頂部,精溝溝唇明顯,其邊緣在刺區(qū)和萼區(qū)分別被刺和萼。半陰莖基部裸露無刺(圖15一10)。菜花原矛頭蝮收縮半陰莖長至第十一至第十三尾下鱗,分叉于第五至第六尾下鱗。半陰莖遠端的鄂區(qū)和近端的刺區(qū)近等,兩區(qū)分界明顯。萼片發(fā)達,邊緣較整齊,在靠精溝處進人刺區(qū)。半陰莖基部較為光滑,精溝離心式,分叉于第四尾下鱗,直達兩支頂。精溝溝唇分別被刺和萼(圖15一11)。察隅烙鐵頭蛇收縮時,半陰莖長至第九尾下鱗,分叉于第四尾下鱗。遠端1/4~1,3為萼,萼片邊緣整齊。近端為刺,有10~14枚中等大小的刺,其中有2枚明顯增大。半陰莖基部密被小刺。萼區(qū)和刺區(qū)分界明顯,但萼片分別在靠精溝兩側和其背側進入刺區(qū)。離心式精溝分叉于第三尾下鱗,直達兩支頂。精溝溝唇明顯,在刺區(qū)和萼區(qū)分別被刺和萼。
蛇的輸精管是一對細長彎曲的管道,開口于尿殖肛腔的背壁,不與交接器相通。交接器有l(wèi)對,位于尾基部,呈囊狀,外表平滑,顏色與肌肉相似,囊里具有萼片和許多角質棘狀構造,槽溝明顯。交配時,外翻的交接囊(圖15一13)插入雌體的尿殖肛腔。因為有棘和萼片,可起固定作用。交配時間長短不等,最長為數(shù)小時,并通過槽溝輸導精液。嗅腺與雌性的形狀、機能和位置相似,但不如雌性發(fā)達。
(編輯: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