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類屬于爬行動物,又稱為“變溫動物”。它的活動規(guī)律隨氣 候的變化而變化,當環(huán)境的氣溫下降時,蛇利用曬太陽、在溫暖 的石塊上取暖等方式升高體溫,直至鉆入洞穴冬眠;當環(huán)境氣溫 升高時,蛇隱蔽于陰涼的場所,石頭上、磚瓦下、水里或鉆人洞 穴中,使體溫下降。皮膚中的色素也起著一定的吸熱作用,所以 生活在海拔較高地區(qū)的蛇,皮膚中黑色素較發(fā)達,體色甚至呈黑 色,這樣可以吸收較多的熱量。

人們往往以為蛇的體溫與周圍氣溫相似,其實這種認識并不 完全正確,確切地說,蛇的體溫與它所棲息的介質(如土壤、巖 石、樹干等)的溫度直接相關。各種蛇類對于環(huán)境中溫度的變化 有一定的適應范圍,這是由于長期以來蛇在一定的地區(qū)生活而形 成的。一般來說,蛇活動的最適溫度范圍是18~30°C,低于l0°C 時,蛇活動受限,高于40°C蛇就不能適應,不少蛇常因耐受不了 高溫而死亡。有些毒蛇耐寒性強,如極北蛙蝮蛇,2~3°C尚可在 洞外活動;有的毒蛇耐熱力強,如眼鏡蛇可在40°C的高溫中泰然 自若。
冬季氣溫低,蛇一般多在干燥向陽的洞穴、樹洞或巖石隙縫 中“冬眠”。
不同蛇種冬眠時間不同,如在浙江,烙鐵頭蛇冬眠期是11月 下旬至翌年4月初,而五步蛇的冬眠期則是12月初至翌年3月初。 即使同一種蛇,在不同地區(qū)由于氣溫不同,冬眠時間也有差異, 如銀環(huán)蛇在廣西南寧(北緯23°左右)于4月初開始出洞,而在浙 江杭州(北緯30. 2°)要到5月初才開始活動。進人冬眠的先后順 序還與性別、年齡有關,首先是雌蛇,然后是雄蛇,最后是幼蛇。
為了成功地冬眠,穴居蛇類和一些具有鉆洞習性的蛇類能把 洞擴展得更深,但大多數(shù)蛇卻只能利用天然的裂縫或其他動物造 好的洞穴過冬。冬眠場所需要的溫度不僅取決于陽光和土壤供給 的熱量,而且還取決于其他因素,如洞口的方向和大小、主要的 風勢以及植被的性質和數(shù)量等。蛇洞往往在向陽坡,這是由于蛇 類冬眠前常往較溫暖的向日坡曬太陽,接著就在附近找洞過冬。
冬眠期間,蛇類的新陳代謝降至最低水平,依賴所積累的脂 肪為營養(yǎng)物質使用,維持著生命的最低需要。蛇類在冬眠期生理 上出現(xiàn)一系列相適應的特點。盡管如此,如果冬眠前食物量不夠、 脂肪積累不多抑或個體不夠健康、冬眠場所不理想往往造成蛇在 過冬時或過冬后死亡。據(jù)報道,蛇在自然條件下經(jīng)過冬眠,死亡 率高達34%~50%。
冬眠時,同種或不同種的蛇類數(shù)十條乃至數(shù)百條群居越冬。 群居冬眠可以使溫度增高1~2°C,并減少水分散失,還有利于翌 年春蟄后增加雌雄交配的機會。在蛇冬眠的洞穴內還發(fā)現(xiàn)有蛙、
鼠、撕蜴在一起過冬的現(xiàn)象。在熱帶,有些蛇不冬眠。冬眠的蛇 又可因連續(xù)晴天,氣溫升高而在中午出洞曬太陽。
春末或初夏,蛇結束冬眠出蟄即尋偶交配,但并不攝食,再 度消耗體內所貯存的脂肪。如果在過冬之前貯備脂肪不足,或體 弱、有寄生蟲病等,往往在出蟄之后經(jīng)不起活動而死亡。攝食頻 繁時期是在每年的6~10月,蛇四處活動尋找食物•這段時間也 是蛇傷發(fā)生最多的季節(jié)??傊?,冬眠前后,氣溫較低,蛇多在白 天于洞穴附近活動;夏秋二季,蛇散開尋食,炎熱的天氣,白天 隱匿陰涼處,多于夜間出現(xiàn)。蛇傷的發(fā)生與蛇類活動的季節(jié)和場 所相一致。
冬眠是蛇類對于低溫條件的一種適應,蛇島蝮蛇因適應蛇島 氣候環(huán)境、候鳥的遷徙而出現(xiàn)“夏眠”現(xiàn)象,這是蛇類長時期逐 漸形成的一種遺傳特性,這也體現(xiàn)出“適者生存”法則。然而,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蛇的冬眠可受人為改變,如廣州荼山蛇場, 該場在冬季保持蛇場溫度在28~30T:,發(fā)現(xiàn)蛇能保持長年進食, 未發(fā)現(xiàn)該場蛇進人冬眠狀態(tài),而且未冬眠的進食后體重繼續(xù)增加, 每月體重增加1/5,成活率高達99%,死亡率降至1%左右。
(編輯: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