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授精技術包括:公雞精液的產(chǎn)生、精液的產(chǎn)生、精液的采集和處理、輸精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中人的因素尤為重要,只有盡心盡責地把握好這些環(huán)節(jié),才能更好地做好人工授精工作。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家禽人工授精率的影響因素。
1、采精
采精者將公雞放在某種支撐面上,控制其腿部,向下扣牢翅膀,以防撲打。然后采精者用右手有節(jié)奏地按摩其恥骨正下方尾部的最末端,目的在于引起一個射精反射。右手掌持另一合適的精液小容器,通常用一個小的有刻度的量筒,讓手指不受束縛地進行刺激。與此同時,左手將尾羽彎向頭部,輕輕壓迫尾脂區(qū)域。當射精反射出現(xiàn)時,兩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動作,直到反射消失。這個動作中,左手的指頭也要用來獵取位于輸卵管下端的精液。這種方法在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性操作中,常用一個特別設計的吸引儀器直接從公雞的交媾器官把精液導入一個保持10 -15℃的保溫瓶中,這樣的溫度可使精子的代謝活動變慢而無損其細胞,這種儀器也有利于完全的采精。
2、精液的保存和稀釋
雖然家禽的精子在保存數(shù)天后仍有相當?shù)幕盍?,但以射精和輸精之間的間隔少于30 min時能獲得較好的結果,較好不要超過1h。精子在公雞的輸卵管中還不活潑,但一接觸空氣,活力就會立刻變得很強。這種活動牽涉到氧化和糖酵解的過程,引起精子賴以存活的基質(zhì)很快被耗盡。射出精液代謝活動的結果,逐漸在樣品的正上方形成二氧化碳,而使禽類的精子活力下降。為了保存精子的最大功能,較好使樣品上方的空間與樣品本身之比減少到2:1,這可用一個適當大小的容器來完成。如果采用稀釋液,應當在正要授精之前添加。最簡單的和最實用的稀釋液是1.025%的生理鹽水,pH值調(diào)節(jié)至7-8之間,其中再加入一種抗菌素,例如每毫升加入200-400μg的二氫鏈霉素。在臨近授精之前加入果糖,對精子的存活是有益的,稀釋液與精液比例為1:1時,稀釋效果較好。
3、授精技術
人工授精的適宜劑量因家禽種類而異,這個差異主要是由于精子在精液中的濃度和需要劑量之間的逆相關。用完全或不稀釋的精液時,推薦劑量是:雞為0.1mL,火雞為0. 025mL,鴨為0.3mL,鵝為0.05mL。
給母雞或者火雞授精的方法比較簡單,把母雞安放在術者左手上,用左右手掌輕壓泄殖腔和腹部以促進輸卵管翻出,但只有正在產(chǎn)卵的母禽才容易操作。在陰道的末端露出后,把一只含有精液的注射器很快地插入陰道內(nèi)約為3cm,并將精液射入。注射器抽出前在腹部的壓力要放松,以便輸卵管縮回,這樣可避免收縮的陰道擠出精液。授精過程對母禽是無損害。事實上,很多產(chǎn)卵母雞于抓起或輕輕觸摸其腰部時就立刻翻出陰道。把含有精液的注射器插入到陰道的上半段是無益的。
采精和授精都需要術者有熟練的技術,母雞和公雞在與采精者和授精者能夠合作前需要引起一些條件反射。一旦開始人工授精后,人工授精的雞應當每隔1周重復1次,在火雞則每2-3周重復1次。在給正在產(chǎn)卵盛期的母雞授予活力強的精子時,于授精后48 h就能產(chǎn)出先進個授精卵。
4、影響因素
采得精液的清潔度:鳥類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的特殊解剖結構使精液容易被糞尿所污染,當人工授精保定家禽時,常常引起相當數(shù)量糞便的排泄,這在公禽尤其如此,但自然交配則完全沒有這種情況。精液中存在糞便對于精子的生存是有害的,因結腸部位微生物,如結腸型細菌和葡萄球菌屬進入精液中,使精液內(nèi)的菌系問題更為嚴重。這些類型的細菌也在泄殖腔的各部分大量出現(xiàn),平均一個精液樣品的載菌量在用手刺激獲得精液時必然特別嚴重,從輸精管直接采得的精液可免受細菌污染。
抗生素:鏈霉素和四環(huán)素曾被推薦為控制精液內(nèi)存在的細菌區(qū)系的一種方法,雖然這些添加劑是有效的,但更好的方法還是盡量避免污染。
采精時的環(huán)境溫度:溫度在20℃以上對維持精子的授精能力是有害的,這是由于精子在體外的代謝率高,以及精液中的細菌生長所致。在采精和授精時,較低的環(huán)境溫度對人工授精的效果沒有不利影響。
泄殖腔的滲出物:這些滲出物來自于肛門窩的淋巴褶和近輸精管末端的許多血管區(qū),在人工刺激公禽的過程中,不能完全避免它們的存在,但是在過重和過久的按摩并擠壓時,精液內(nèi)的滲出物太多,對精子的生存會帶來害處。
混合精液:精液帶有一種代表血液型的凝集素,當精液被泄殖腔的大量透明液污染時,這種凝集素的濃度更高。當把幾只公禽的精液放在一起以供授精用時常常會發(fā)生精子凝集現(xiàn)象,這種凝聚是精液抗原和相應的天然抗體間的一種凝集反應,受精力勢必下降。如果這種情況是由于精液中透明液的含量過高,則應設法避免采集這種樣品。
一、公雞對受精率的影響。
1.精子的遺傳的特性:不同品種或品系之間,公雞的性成熟期和精子的產(chǎn)生存在遺傳差異。一般來說中型蛋雞繁殖力較好,輕型蛋雞和肉用型雞稍次。據(jù)研究,公雞的冠型與授精能力有高度相關,顯性基因純合的玫瑰冠(RR)公雞的繁殖力比單冠公雞要差,隱性基因雜合的公雞(Rr)的繁殖力居中間。
2.營養(yǎng)因素:飼料中的蛋白質(zhì)影響公雞的發(fā)育和精子的產(chǎn)生,低蛋白質(zhì)日糧會影響公雞的性成熟期,體重達不到要求;高蛋白質(zhì)則易造成酸中毒。一般認為育雛期16-18%的粗蛋白,育成期12-14%的粗蛋白即可滿足需求。育雛育成期公母雞可混養(yǎng)。據(jù)Wilson(1987)等報道,肉用型育成雞日糧粗蛋白水平為12%、14%與18%相比精液品質(zhì)無顯著差異。在種用期由于蛋用公雞和肉用公雞體重差異較大,蛋白質(zhì)水平也不一樣。前蘇聯(lián)家禽營養(yǎng)標準規(guī)定,蛋用公雞粗蛋白含量為18%,而肉用公雞為14%?;魡⒐獾龋?991)用籠養(yǎng)29-36周齡中型蛋雞試驗表明,12.5%的蛋白質(zhì)對繁殖性能和體重都不產(chǎn)生有害影響。Buckner(1986)報道,肉用公雞每天粗蛋白攝入量為10.9克和18.7克,公雞精液品質(zhì)無顯著差異。丁余榮(1993)報道,日糧中含粗蛋白11%時,無論精液量、精液品質(zhì)和受精率都可行;而粗蛋白為15%、17%、19%則較差,且指出用含粗蛋白為12%的日糧飼喂公雞的可采精率達98%;而含18%粗蛋白日糧的可采精率只有39%,故肉雞飼養(yǎng)中公母一定要分開飼喂。另報道,公雞日糧中粗蛋白含量與公雞使用頻率有關,公雞使用強度大時粗蛋白水平相對要高;反之,則低。丁余榮(1991)報道,對肉用公雞隔日采精,蛋白水平以10-12%為宜;如果使用頻率較高,則粗蛋白要求達12-14%。
能量也是影響公雞生殖的重要因素,主要是通過影響體重而影響繁殖力。一般認為肉用種公雞ME最低消耗量,平養(yǎng)為320-399千卡/只·日,單只籠養(yǎng)288-390千卡/只·日。Buckner等(1986)報道,30-60周齡肉用種公雞單籠飼養(yǎng)ME需要量為358千卡/只·日。Bootwalla等(1988)報道30-43周齡肉用種公雞籠養(yǎng)條件下ME為303千卡/只·日,對繁殖力無不良影響,Sexton等報道30-58周齡肉用種公雞ME水平為288千卡/只·日與384千卡/只·日相比,繁殖力無差異。通常蛋用公雞與母雞采食同一飼料。陳淑勤等(1983)報道,用代謝能為2760千卡,粗蛋白為16.33%,含鈣3.5%與代謝能為2840千卡,粗蛋白為12.37%,含鈣1.3%的飼料飼喂白來航公雞,結果精液品質(zhì)及受精率無明顯差異。
此外,飼料中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含量也影響公雞精液的產(chǎn)生。有報道,飼料中缺VA引起精子數(shù)量減少,活力降低,并有畸形精子產(chǎn)生。缺VE,輕者受精率低,重者睪丸變性。據(jù)報道,錳的含量也影響受精率。
3.環(huán)境因素:首先表現(xiàn)為光照,通過影響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影響精細管的生長發(fā)育和精子生成。一般來說,12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光照能引起睪丸的最大生長和改善精子產(chǎn)生的機能,比如光照時間短于9小時則刺激作用減弱。Baайлай(1963)報道,洛島紅公雞在16小時光照下比8小時和11-12小時光照更好。同時提出光照強度以10勒克司為好。低溫延遲公雞及生殖器官發(fā)育,高溫則影響精液量和精液品質(zhì)。BYH和Yactoh(1964)報道,室溫為30℃對成年公雞無影響,而室溫39-49℃時2-5小時就能使13-18月齡的蘆花洛克公雞的射精量迅速降低50%。此外,不同季節(jié)公雞生死活性有差異。
公雞的飼養(yǎng)方式也影響生殖力,單獨培育或與母雞共同培育及種用期籠養(yǎng)或平養(yǎng)都對公雞生殖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機能有影響。陳淑勤等(1983)則認為不同密度下單養(yǎng)和雙養(yǎng)都不造成受精率差異,但是單養(yǎng)公雞精液量和精子密度均比雙養(yǎng)高,差異顯著。不同飼養(yǎng)密度單養(yǎng)組之間差異不顯著。
4.繁殖因素:實踐表明,并非所有留作種用的公雞都能產(chǎn)生優(yōu)良品質(zhì)的精液。研究表明,公雞的發(fā)育與受精率成正相關。據(jù)報道,120-150日齡的來航公雞睪丸重與冠高、冠長的相關系數(shù)為0.541和0.737。如35日齡以前未形成典型冠子的公雞41%是不育的。建議在60-70日齡或更早,通過冠子的大小進行先進次選擇。5-6月齡,根據(jù)體重和人工采精訓練選擇腹部柔軟,發(fā)育良好,對按摩能產(chǎn)生反公雞全部淘汰。
二、生產(chǎn)期飼養(yǎng)管理
育出了品質(zhì)優(yōu)良的公,人是為以后良好的受精率奠定了關鍵的一步,只有在整個生產(chǎn)期對公雞都進行精心飼養(yǎng)和管理,才能保證公雞一直保持較好的配種能力。
1.進行公母分槽飼喂和控制體重。分槽飼喂,就是在20周齡以后,在母雞料槽上加上防公雞柵,防公雞柵的間隙以42-44mm為宜,公雞使用料線或料桶。給公雞飼喂不同于母雞的飼料,其中能量為2750千卡/kg,蛋白質(zhì)為12.5%,并限制料量,確保公雞合理增重,這能夠有效地減少公雞腿病的發(fā)生。使用分槽飼養(yǎng)時,必須加以精心管理與維護,防公雞柵損壞要及時更換,確保公雞偷食不到母雞料,這一點尤其重要,否則就會功虧一簣反而擾亂公母雞喂料計劃,導致公雞采食過量,體重迅速增加而變得體態(tài)臃腫,配種能力下降,母雞因采食量不足而影響產(chǎn)蛋,造成受精率與產(chǎn)蛋率都不正常下降。
生產(chǎn)期種公雞體重控制仍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應該隔周抽測3-5%公雞體重,如果體重下降或不正常上升,必須分析查找原因并加以補救。公雞必須有充足的粒位,8-10只雞/料桶,如果料位不足,會增加公雞斗性,并造成強弱分化,死淘率增加。公雞全期體重是不斷增加的,因此維持能量也不斷增加,生產(chǎn)期公雞每4周應增加1克料量,在氣溫急劇變化的季節(jié),如舍溫也隨著外界溫度而急
劇變化的季節(jié),如舍溫也隨著外界溫度而急劇變化,當舍溫在18-27℃以外時,公雞的維持能量也隨著舍溫的改變而增高或減少。如果料量不變,當舍溫在18℃以下時,公雞首先表現(xiàn)活動量和配種次數(shù)減少,體重反而增加,舍溫進一步降低,因維持能量不夠配種次數(shù)進一步減少,體重也隨之下降。在高于27℃時,因能量過多體重迅速增加,體態(tài)變得臃腫,加上熱應激,公雞惰于活動,配種能力迅速下降,這種變化造成的后果以后很難恢復。因此,當溫度變化時,應及時增減料量,在臨界溫度外每增降1℃,維持能量減少或增加1.4%,約2克料量。
2.改善環(huán)境條件和預防腿?。汗u體重較大,腿部支撐軀體的負荷較大,因此容易誘發(fā)腿病和腳墊病?;即瞬‰u活動量和配種次數(shù)都減少,體重增加較快,雞群受精率會因此而下降。預防腿病,除控制體重外,還要保持床面清潔干爽和平整。床面經(jīng)常潮濕的雞群公雞腿病發(fā)生率大大增加,雞群受精率也較低。另外,新床面易磨損公雞腳墊,也易造成腿病。因此,保持合理增重,經(jīng)常鏟糞、更換墊料、加強通風、保持床面清潔干燥是預防腿病關鍵。
3.做好保溫和防暑降溫工作
從上面曲線可以看出,冬季和夏季受精率下降幅度最大,前面說過溫度變化對公雞的影響,除加強公雞管理外,還應盡量減少舍溫變化幅度。長期的冷應激或熱應激無論對公雞或母雞都非常不利。冬季應做好切實的保溫工作,盡量保持溫度在15℃以上。夏季提前做好防暑降溫準備工作。如彩噴霧濕簾和添加負壓通風等降溫措施,把舍溫降至30℃以下,以及料或水添加Vc,飲水中添加電解質(zhì)等抗應激藥物,這是防止冬夏季受精率下降的根本措施。
4.籠養(yǎng)公雞的管理:籠養(yǎng)公雞固定于籠中,較平養(yǎng)易于管理,除以上提到措施外,公雞采精應周期性有規(guī)律地進行,以使公雞形成良好的性反射。籠養(yǎng)公雞活動量較少。因此料量配給低于平養(yǎng),但飼料中礦物質(zhì),微量元素多維素的含量應高于平養(yǎng)公雞的水平。
5.補充后備青年公雞:公雞達到較高周齡后,精液品質(zhì)和配種能力都下降,種蛋質(zhì)量和受精率也隨之降低。為彌補這一缺陷,可考慮在45周齡時補充后備青年公雞,但補充的公雞數(shù)量應不少于公雞總數(shù)的10%,數(shù)量過多,補充的公雞因開始較恐懼,在形成新的群序過程中往往被原來的公雞殺死或逐漸變?nèi)?。投放易在晚間進行,以減輕恐懼和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