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殖管理魚龜混養(yǎng)的四要素 (一)魚龜混養(yǎng)池的建造 1.建池,由于龜有相互撕咬和殘食的現(xiàn)象,因此必須根據個體大小分級、分池飼養(yǎng)。一般混養(yǎng)池分親龜池、成龜池、幼龜池三種,面積比為2∶1∶6,各池東西走向,深1.2~1.5米(含防逃墻高0.5米),池上沿呈“T”型,池的北邊設50-100厘米寬的曬臺,臺上放粗砂石供龜曬背及產卵,另設食臺,且食臺與水面成30度角斜入水中20厘米,上鋪10-20厘米厚的沙土。 2.搭保溫棚,南北走向,東西起伏,鋼筋或竹木結構。氣溫28℃以下時蓋塑料薄膜。 3.加溫設施。有條件的在工作道口設火炕蒸氣雙溫爐用來增溫。 (二)魚龜放養(yǎng)前的準備 1.注水后按常規(guī)方法給池水消毒。在各地對角放2~4只溫度計,以便監(jiān)控水溫。 2.投放餌料生物,如螺、蚌類等供魚或龜食用。 3.選體健無病的魚、龜,投放的魚類一般選鏈、鳙、鯉、草、鯰魚等。 (三)魚龜?shù)酿B(yǎng)殖要點 從暫養(yǎng)池中把規(guī)格一致的魚龜轉到養(yǎng)池中,這時要掌握以下關鍵的兩點: 1.比例及密度。魚龜池每平方米放1~2只龜、2~3尾魚,幼魚池每平方米放6~8只龜、4~6尾魚,成龜池每平方米放4~6龜、3~5尾魚。 2.魚品種比。浮游生物食性的魚類:鏈、鯰魚;草食性魚類:草魚;雜食性魚類:鯉、鯽、鮑魚,這三類魚數(shù)量之比為3∶1∶1。 (四)魚龜?shù)娜粘9芾?1.一投:主要是給龜投喂動物性飼料(如搖蚊幼蟲、畜禽下腳料、蠅蛆、蚯蚓等)配合飼料。 2.二防:①病害(紅脖子、水霉、赤白斑病等);用萬分之一抗生素類藥餌每10~15天喂1次,喂藥第二天減半,6天為一個療程。 ②敵害(蛇、鼠、鳥、蚊子等);幼魚池無棚時應下天網。 3.三巡:早、中、晚巡塘。 4.四看:看龜?shù)幕顒邮欠裾?,設施是否安全,水溫是否適宜(正常水溫28~30℃),水質是否肥爽,即水具灰、黃褐色相間的云狀“水花”,透明度20~30厘米。 總之,魚龜混養(yǎng)技術可用四句話來概括:建池基礎要打好,放養(yǎng)準備不可少,混養(yǎng)搭配掌握早,日常管理最重要。
疫病防治
經濟效益
魚龜混養(yǎng)有四好處
1.能起到增氧和增加水層對流的作用。龜在水的上、下層往返運動,不但增加了水層之間的對流,還使各水層之間的氧氣得到交流。同時,龜在水底活動,能使沉積在池底的有機物更快更充分地分解,這樣,既降低了有機物質的耗氧量,又減少了泛池的可能性。
2.有利于餌料生物的繁殖和利用。龜及魚的殘餌、排泄物能使水質增肥,從而促進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增殖。
3.凈化水質?;祓B(yǎng)池中魚類能利用龜?shù)臍堭D,而魚的排泄物又被浮游生物吸收,從而凈化了水質。
4.減少魚類疾病的傳播?;祓B(yǎng)池中因病而行動遲緩或死亡的魚被龜吃掉,從而減少了魚病的發(fā)生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