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是變溫動物,水溫過高(35℃以上)、過低0℃左 右),直接威脅它的生長和生命。當(dāng)水溫在20-25 ℃范圍 內(nèi),吃食量明顯減少。水溫不穩(wěn)定,也影響吃食和生長。 水溫在20度左右時,其不吃食或很少吃食。20度不是 冬眠水溫,肢體仍要活動,要耗費(fèi)體力與體內(nèi)營養(yǎng),體 質(zhì)變差,抵抗力降低,容易被細(xì)菌侵犯造成得病與死 亡。
在自然界,鱉對氣溫、水溫十分敏感特別怕冷,一旦氣候變化,它就能迅速作出反應(yīng)。一但變冷(20℃)時, 它就潛人水底不吃東西,再冷一點(diǎn),它就會自動鉆泥,用柔 軟的底泥為被,靜臥。這種肢體疲軟的避寒方法如遇產(chǎn)卵較 晚、寒潮來得太早、低溫多雨的晚春,對其的吃食不利,要 么吃得少,要么干脆不吃。不吃就不能長肉,縮短了生長期。生長期縮短了,體弱抵抗力弱的時間延長了,就為細(xì)菌、病害提供了可乘之機(jī)。特別是開春后的寒潮與陰雨天,給其危害更大。因為這時不能完全進(jìn)人冬眠狀態(tài),還在微弱地運(yùn)動,還在消耗。經(jīng)過冬眠期帶來10%一15%的自我消耗的極度虛弱的體質(zhì),這雙重的夾攻,往往是在越冬后期,陰雨低溫天氣過長,是親鱉、稚鱉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們看寒冷危害鱉的安全時,不僅要看它冬眠期的延長,也要看它不吃食而降低抗體,更要看在降低抗體后細(xì)菌糠聲的襲擊而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