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鯉腸,又名草蓮草、墨菜、白花澎蜞菊 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厘米,莖貼地走或直立,綠色或淡褐色,被粗毛。葉對生,葉為長圓形成披針形,長2-5 厘米,寬1-2厘米,邊全綠或有淺齒,兩面疏被粗毛。頭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直徑6毫米,夏秋開白花,外圍舌狀花,兩層。產(chǎn)地:多見于我國中、南部各地的溝塘邊,田野草地等濕潤外,極常見。性能:味甜,酸無毒,涼毒,止血,清肝熱,該藥含鯉腸素,鞣質(zhì),苦味質(zhì),胡蘿卜素,具有較好的滋補、收斂止血作用。主治:瘡、癤、癰及腫毒,具有廣泛消炎作用。
2.筋骨草,又名紫背金盤,散血草,青魚膽.形態(tài):一年生小草本,高10-30厘米,莖四棱形,平臥于地或上部稍直立,分枝,被長柔毛,嫩枝毛尤密。葉對生,近倒卵形,長3^-5厘米,寬2~3. 5厘米,葉邊有粗齒或缺刻,兩面均被疏柔毛,生于花序最上端的葉極小,苞片狀。春夏間開紫色或白色花,通常2至數(shù)朵輪生于葉腋內(nèi),排成具葉的穗狀花序。產(chǎn)地:長江以南各省的山邊,路溝陰濕處常有。性能葉苦無毒,清涼解毒,止血生肌。主治各種炎癥、毒瘡、毒蛇咬傷等。
3.穿心蓮,又名四方蓮,苦草 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米,莖有四棱,枝葉對生。夏季開花,白色帶紫。性能:味苦,清熱消炎,止痛止癢,解蛇毒,抗菌和抗病毒。主治:各種炎癥、菌痢、瘡癤,對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以上三藥藥用部分全草鮮用或曬干備用。用法:煮水浸泡或內(nèi)服。性能:味苦溫辛,清熱解毒,收斂止瀉。主治,各種炎癥,毒蛇咬傷,瘡、癤、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