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雞叫從臨城縣雙石鋪村的北溝傳來,緊接著雞鳴聲便此起彼伏,在山溝里回響成天籟的合唱。
“公雞打鳴便是鬧鐘,每天定點把我叫醒”。跟著這家雞場的主人劉楊一起起床,匆匆扒拉了幾口飯便走出了他山腳下的“蝸居”。
越過溪水,雞鳴聲漸行漸近。指著不遠處山腳下的那兩排棚圈,劉楊說:“那就是俺的養(yǎng)雞場。”
山溝里養(yǎng)的雞在飛
每天早上先進件事便是打掃雞棚,雞棚的地上滿是雞毛和糞便。記者跟他干了一個多小時才把雞棚打掃干凈。
打量著這個身高1.87米,長得帥氣的80后小伙,記者未曾想到兩年前他是北京一家大企業(yè)的員工,三年前還在韓國釜山留學(xué)。只是一次吃了假冒的笨雞蛋,才促使他走上了進山養(yǎng)雞的路。
給雞喂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每當他把蝎子溝產(chǎn)的玉米,往地上一撒,3000多只雞便爭先恐后地搶著吃起來。他說:“冬天里只讓它們吃個半飽,剩下的就讓他們?nèi)ド嚼锱偈?。到了春天,主要吃草、小蟲和河里的小蝌蚪、小蝦”。
吃完早餐,雞便抖開翅膀,紛紛飛到河邊喝水,飛到山上覓食,調(diào)皮的雞撲楞著飛到樹上玩耍。到了黃昏,一聽到哨音,雞便從四面八方飛回雞棚。
“會飛的雞,活動量大了,抵抗力強了,盡管下蛋少了,但品質(zhì)高了,盡管雞分量輕了,但肉質(zhì)好,所以價格高也不愁賣,這便是養(yǎng)‘飛雞’的奧妙所在”,劉楊說。
拾雞蛋摸到一條蛇
拾雞蛋最難、最開心的是到山里去尋找,冬天還好一些,尤其到了熱天,雞整天待在山里,部分雞就會在草叢里、山坡上、河邊樹林里自己盤個窩下蛋,隔三差五需要提著籃子到處去找雞蛋。
“去年7月的一天,我照常去河邊的草叢里拿雞蛋,習(xí)慣性地把手伸進去一摸,涼冰冰的,??!一條蛇,它雙眼緊盯著我,口含吞下一半的雞蛋,驚慌間我抄起一根棍子把蛇趕跑,才收獲了這窩雞蛋”。
邊嘮拾雞蛋的趣事,邊把雞蛋裝箱,裝箱前檢查每個雞蛋是否完好無損,擦干凈后印上蝎子溝的標志,他告訴記者:“一年前注冊了蝎子溝商標,每個雞蛋上都印有商標,60元一只雞,1.6元一個雞蛋,卻供不應(yīng)求”。
失蹤母雞帶回一群雞
散養(yǎng)雞雖遇到不少風(fēng)險,但也得到了一些意外驚喜,去年夏天,接連發(fā)現(xiàn)少了幾只母雞,等了幾天也不見回來,以為是被黃鼠狼或野貓吃了。大約過了20多天,忽然聽到雛雞的叫聲,出去一看,一只母雞領(lǐng)著一群小雞從山里回來了。又隔了幾天,相繼有3只母雞領(lǐng)回30多只小雞。
“如今柴雞蛋已在邢臺、石家莊打開了市場,今年準備擴大規(guī)模增加到5000只雞,養(yǎng)殖戶發(fā)展到30家,讓蝎子溝品牌叫得更響”。
(責(zé)任編輯: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