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銀峰(黑龍江省肇東市太平鄉(xiāng)政府 151103)
1 斷乳初期小腸的結構和功能
小腸在斷乳后發(fā)生形態(tài)學改變,即使小腸絨毛萎縮可能是由于仔豬脫離母豬、轉入新欄后的應激引起的,但絨毛萎縮程度與斷乳過渡期飼料的攝入有很大關系。這些應激容易造成斷乳仔豬的消化不良、脫水、腹瀉和腸道感染。據(jù)報道,斷乳前逐漸喂料,有助于減少斷乳過渡期給腸道帶來組織學和功能上的不利影響。哺乳期間對仔豬進行補料,可以減小斷乳后腸絨毛萎縮的程度。
仔豬斷乳前后與生長期的區(qū)分在于仔豬發(fā)育狀況不同,日糧引起的小腸刷狀緣細胞酶表達產物不同。水解腸乳中乳糖的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刷狀緣糖苷酶等特殊酶類在仔豬3周齡時達到體內峰值而在斷乳后急劇下降。仔豬斷乳后,乳糖酶的丟失由小腸代償性發(fā)育彌補,通常會出現(xiàn)仔豬腸道實際消化能力超過了有待消化的日糧負擔。與乳糖酶酶活性降低相比,水解谷物飼料中碳水化合物的蔗糖酶和麥芽糖酶在仔豬出生時體內含量較低,但隨著日齡增加含量反而上升。斷乳后,這些糖酶至少可達到消化生理成熟時含量的一半。仔豬小腸內乳糖水解酶和其他微纖毛酶的轉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人們也無法對斷乳期乳糖水解酶與蔗糖酶、異麥芽糖酶表達產物間相互調控作用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斷乳初期的日糧至少應該能夠維持胰腺和小腸內糖酶和蛋白激酶的活力。據(jù)報道,飼喂高糖日糧易引起仔豬的蛋白質消化不良,其體內乳糖水解酶——根皮苷水解酶含量明顯低于營養(yǎng)狀況良好的仔豬。對于斷乳仔豬來說,已有許多日糧配方既可滿足其采食量又可保持小腸的理想狀態(tài)。分段飼養(yǎng)法可使仔豬適應從高脂肪、高糖乳到斷乳后以谷類和豆類為主的低脂肪、低乳糖、高碳水化合物日糧的過渡。為了減少仔豬斷乳后的厭食癥,可以在斷乳初期的日糧中添加乳蛋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而且還可平衡日糧營養(yǎng)。給斷乳后的仔豬飼喂牛乳,可以保持纖毛長度和腺體深度,有助于二糖、單糖的消化吸收。另據(jù)報道,干燥血漿粉有利于增加采食量、提高生長率和飼料報酬。這種干燥血漿粉可以減少斷乳相關的局部炎癥反應,進而減少進入黏膜的炎癥細胞。斷乳后,多種糖酶取代了乳糖酶的主導地位,在刷狀緣酶釋放出單糖前,有一部分水解作用是通過腸腔內的酶完成的。斷乳后,載體介導的氨基酸吸收明顯下降,這種下降與斷乳后仔豬低蛋白質日糧是相一致的。斷乳仔豬體內存在調控日糧和氨基酸需求的特殊運輸系統(tǒng),使小腸對液體和電解質的吸收暫時減少。
2 斷乳后小腸黏膜與微生物生態(tài)內環(huán)境
斷乳后,小腸發(fā)育主要是小腸上皮細胞的增殖和分化,(www.nczfj.com)包括酶、受體和轉運系統(tǒng)等一系列表達產物的變化。與日齡有關的小腸糖基化作用會調整腸受體細胞識別日糧、有益菌和病原菌的功能。腸毒素型大腸桿菌是引起斷乳仔豬腹瀉的主要病原,其中容易引發(fā)病原菌感染的因素有保護性免疫球蛋白A和其他常乳中有益因子的缺失;飼料不足、飲水不足、胃酸分泌不足、腸道菌群紊亂、黏膜、粘液素糖聚體表達產物可作為病原菌結合位點。
營養(yǎng)不良威脅腸道免疫屏障和正常的免疫功能,往往會引發(fā)感染。感染也會對采食和吸收造成不利影響,從而導致內源性營養(yǎng)的流失。
小腸局部缺血是造成斷乳仔豬腹瀉的一個重要因素。小腸缺血的原因是小腸局部血液循環(huán)無法滿足腸絨毛異常再生時小腸快速發(fā)育的代謝需求。小腸缺血會造成小腸內環(huán)境酸中毒,進而有利于腸毒素型大腸桿菌的入侵。
斷乳仔豬腸道內微生物的分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日糧變換、宿主生理變化、內源性營養(yǎng)變化以及微生物的構成等。仔豬斷乳時,厭氧菌逐漸變?yōu)閮?yōu)勢菌群,而大腸桿菌和腸道球菌的數(shù)量有所減少。后腸內厭氧菌增幅最大,但回腸內厭氧菌的數(shù)量最多,這種厭氧菌與宿主競爭營養(yǎng)物質。斷乳仔豬日糧凈能的6%被胃和小腸內厭氧菌發(fā)酵消耗而流失。成豬總能量的5%~20%來自于大腸內微生物的發(fā)酵。
促生長抗生素可以減少細菌的潛在數(shù)量,進而減少仔豬小腸上皮細胞功能的紊亂,但是大腸菌群的變化對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影響較小。在飼料中添加威里霉素等作為促生長劑,會導致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甚至會引起人的耐藥性。液態(tài)發(fā)酵飼料含有高水平的乳酸和乳酸桿菌,可以降低胃內pH值、減少小腸內微生物的活力和整個胃腸道內細菌的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