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別稱牛至、田耐里、馬先、綿茵陳、絨蒿等,為菊科牛至屬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常生于低海拔地區(qū)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qū),我國民間現(xiàn)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茵陳的栽培技術(shù)吧!
生長習性
茵陳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但堿土、沙土不宜栽培。翻地前施入農(nóng)家肥,由于香薷種子很小,地一定要整平耙細。
繁殖方法
茵陳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種,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后,按行株距25×20厘米開穴播種。條播按行株距25厘米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與種衣劑混用,驅(qū)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fā)芽率。整地下種后再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噴施土壤表面,可保墑防水分蒸發(fā)、防曬抗旱、防土層板結(jié),窒息和隔離病蟲源,提高出苗率。
田間管理
茵陳苗出齊后及時間苗,中耕除草,排灌施肥,并在植物表面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肥效,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能,保護禾苗茁壯成長。并適時噴施壯莖靈使植物桿莖粗壯、植株茂盛。生長期間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結(jié)合追施人糞尿2~3次。
病蟲防治
茵陳苗的病害有根腐病、菌核病,蟲害有地老虎等,栽培過程要注意防治。在茵陳收割后根部經(jīng)過4~7天傷流期,愈傷組織形成期20天左右,便開始新芽分化,形成多枝的株叢。傷流期至新芽分化不宜澆水,以防爛根。同時,要提升抗災害能力,減少農(nóng)藥化肥用量,降低殘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