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藏族先民們最早馴養(yǎng)的動物之一。在生產力極不發(fā)達的原始社會中,狗是藏族先民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它不僅可以為主人提供必要的食物來源,而且日夜忠誠地為主人警戒,保護家畜和主人的安全。在以狩獵和游牧為主的藏民族中,狗是他們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以忠誠和勇猛無畏贏得了藏族人民的喜愛與崇敬。
藏民族犬崇拜的源起與發(fā)展
對狗進入藏民族生活中的源淵,在史料中有一些零散的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在北方有一個古代民族名為“犬戎”。通過史學家的考證,“犬”是“戎”人的崇拜物。后來,由于戎人部分融入了藏民族之中,于是藏民族逐漸地接受了戎人的犬崇拜。
在藏區(qū),狗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占有著一定的地位。每個去過藏區(qū)的人,都會感受到狗與藏族人民的那種和諧友好的關系。在草原、街道以及藏民的家中,到處都有狗的身影。它們悠閑地在藏區(qū)的各個角落散步,沒有人會去打攪它們。
雖然狗是藏民族最早馴養(yǎng)的動物,但藏族人流傳下來的習規(guī)是禁吃狗肉,更不能隨意殺狗。對吃狗肉這樣的事情,在藏族社會中被視為是不可理喻和難以理解。在現今的西藏林芝和安多地區(qū),在藏歷新年或收獲季節(jié),家家都要把盛滿肉食、面食的大盆端出來讓狗首先享用,這是一種極具藏民族特色的習俗。從中可見藏族人民對狗多么得喜愛與崇敬。
關于犬的故事傳說
在藏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關于狗的動人故事,其中就有流行于西藏藏區(qū)的《阿初王子的故事》《幸福是狗的恩典》和安多地區(qū)的《青稞與狗的故事》等。這些流傳于民間的故事,反映了狗對藏族人民的大恩大德,體現出藏族人對狗的深厚感情。
《青稞與狗的故事》講述了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青藏高原,藏族先民還沒有種植糧食,人們只能靠游牧和狩獵等方式生活,這種不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使他們常常處于饑寒交迫的境地。神看到這種情形后,便派狗去遙遠的另一個世界去尋找種子。狗不畏千辛萬苦,終于有一天,它叼著青稞穗子回到了藏區(qū)。從此,藏族人民逐漸地過上了幸福生活
《阿初王子的故事》則講述了阿初王子為了救人民脫離于饑苦,他意志堅定,排除萬難,終于從蛇王的手中得到了種子。但不幸的是,他不慎中了蛇王的計,變成了一只狗。但是阿初王子為了讓藏族人民早點過上好日子,他執(zhí)著地將種子叼回來了。從此,人民通過辛勤的勞作,吃上了香甜的糌粑。而勇敢的阿初王子也得到了忠貞不渝的美好愛情。
《幸福是狗的恩典》講述的是人民在得到谷物,免于饑寒的困擾,過上幸福的生活之后,就奢侈地把糌粑當作玩具玩。神看到這種情形后非常生氣,盛怒之下,他就把青稞穗子逐一地削去了。在傳說中,起初的青稞有九個穗子。就在神要削到最后一個穗子時,狗突然大叫一聲:“留下我的一份!”聽到狗的叫聲,神才停住手,留下了一個穗子。因此,藏族人民才繼續(xù)有糧食吃。
狗叼種子的故事,反映了藏族先民們對谷物種植伊始的一種混沌認識,但從中卻體現出藏族的祖祖輩輩對狗的無比崇敬之心,體現了藏民族對犬的樸素信仰與崇拜。
神獒犬報仇的神話
藏民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蒙昧的原始階段,低下的生產力,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使他們對自然界產生了一種敬畏之心和神秘感。
在《敦煌古藏文文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止貢贊普年幼之際為羅阿本達孜所害,其尸骸置于有蓋能啟的缺匣之中,拋于藏布江中。后哈本湖西岸及那襄氏贊雄甲二人將宇宙大神之神獒犬溫蘇牙扎及襄氏蘇則馬江、溫古等毛上涂以毒物,越過險峻高巖,無草荒山,命上述犬類占進攻敵人是兇是吉,占之吉。于是直趨娘若香波之側畔,將毛上涂有毒物的神犬遣放到羅阿本達孜近旁。達孜一見大喜,以手撫犬毛連呼:“好犬,好犬!”犬毛上的毒遂浸到了達孜之手上,羅阿本乃斃命,得以報仇雪恨。”
幾千年來,藏族人民出于對狗的這種敬仰和深厚的感情,賦予了它神奇無比的力量,以顯示其崇拜對象的神圣,并成為一種民族特色濃郁的習俗,深深地扎根于青藏高原這一孕育神奇的土地上。
【責任編輯 陳秀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