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全世界的鹿約有40多種,分布在我國的有19種。梅花鹿、馬鹿是我國主要的茸用鹿。梅花鹿主產(chǎn)于吉林、遼寧;馬鹿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區(qū)。東北梅花鹿采收的叫“花鹿茸”,質(zhì)量最優(yōu);東北馬鹿采收的叫“東馬茸”,品質(zhì)全世界的鹿約有40多種,分布在我國的有19種。
梅花鹿、馬鹿是我國主要的茸用鹿。梅花鹿主產(chǎn)于吉林、遼寧;馬鹿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區(qū)。東北梅花鹿采收的叫“花鹿茸”,質(zhì)量最優(yōu);
東北馬鹿采收的叫“東馬茸”,品質(zhì)較優(yōu);
西北所產(chǎn)的叫“西馬茸”,品質(zhì)較次。
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梅花鹿、馬鹿在生下后8-10月齡的雄性小鹿,額部開始突起,形成長茸基礎(chǔ),2足歲以后,鹿茸分岔,鹿茸以3―6年所生的為佳。
鹿茸是名貴藥材。鹿茸中合有磷脂、糖脂、膠脂、激素、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質(zhì)及鈣、磷、鎂、鈉等成分,其中氨基酸成分占總成分的一半以上。
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較好的強身作用。
我國產(chǎn)的鹿茸片有兩種:
血片和粉片,主如果鹿茸切片時的部位不同。血片為鹿茸的頂尖部切下,呈黑褐色,密蠟狀,有光澤,質(zhì)較佳;
粉片是從鹿茸的中下部切下,白色或略帶黃色。
鹿茸按照采收與加工方法不同,一般把它分為鋸茸和砍茸兩種。鋸茸是在雄鹿三歲時開始。二杠茸每年可采收兩次,清明節(jié)后40―50天采二杠茸(頭茬茸),采后50-60天采再生茸(三茬茸)。三岔茸每年采一次,約在7月下旬進行??橙资菍下埂⒉÷够蛩缆沟穆谷走B同腦蓋骨鈕下,亦分二杠、三岔等規(guī)格。
花鹿茸主枝(大挺)呈圓柱樁,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習(xí)稱“二杠”,主枝長14―20厘米,鋸口直徑約3厘米,離鋸口約3厘米處分枝,分枝長10-15厘米,直徑較主枝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疏。分岔間具一條灰色筋脈,皮茸緊貼。體輕,鋸口潔白,有細峰窩,外圍無骨質(zhì)。氣微腥,味微咸。具二分枝者,習(xí)稱“三岔”,主枝長24―30厘米,直徑較細且不圓,略呈彎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的疙瘩(稱“骨豆”)。
鋸口外圍多骨化,中心有蜂眼,外皮紅棕色,毛稀而較粗。初生茸為不分岔的圓錐體,挺稍尖,長15―30厘米,直徑約2―3厘米。外皮密生黃棕色或淺灰色細毛茸,基部多顯出骨豆,鋸口的斷面顯骨質(zhì)。
再生茸其形常為鋸二杠狀或10-15厘米的獨挺,一般挺稍扁,下粗上細,上部有縱棱筋。外皮薄,毛較粗糙,體較重,鋸口面幅圓大,已顯基本骨化,中心僅顯少許蜂眼,無腥氣。
原架花鹿茸以粗大挺圓、頂端豐滿、質(zhì)嫩、細底細毛、油潤光亮、毛色紅黃、皮色紅棕者為佳。茸體細瘦、下部起棱筋、毛粗糙、體重者質(zhì)次。其中花鋸茸習(xí)以二杠為優(yōu),三岔較優(yōu),再生茸質(zhì)次,初生茸最次。
分辨茸質(zhì)老嫩,可用手撫摸,茸毛柔者為嫩,剛者為老;或者用手指彈敲茸枝,音掙為嫩,音沙為老。馬鹿茸比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cè)枝一個者習(xí)稱“單門”,二個者稱“蓮花”,三個者稱“三岔”,四個者稱“四岔”,或更多。
其中商品以蓮花、三岔、四岔為主。東馬茸“單門”大挺長25―27厘米,直徑約3厘米。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細而光亮,質(zhì)嫩,鋸口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部米黃色,有蜂窩狀細孔,微有腥氣,味微咸。“蓮花”大挺長16-33厘米,下部有棱筋,而質(zhì)不老,茸口面蜂窩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質(zhì)較老?!八牟怼泵侄?,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習(xí)稱“捻頭”。砍茸則腦骨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西馬茸大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長30―100厘米。表面有棱,多抽縮干癟,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瘦長,灰色或黑決色。據(jù)口色較深,常見音質(zhì)。氣腥臭,味咸。
馬鹿茸均以茸體飽滿、體輕、下部有棱筋者為佳。茸體干癟、毛粗不全、體較重、下部有棱筋者質(zhì)次。茸體大部分毛已卸下,顯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狀,內(nèi)部灰白色,體重已成骨化者應(yīng)作鹿角而不可作鹿茸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