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三級種品種:其他菌種發(fā)芽率≥:98.0(%)品種純度:98出菇適溫:15-33(℃)含水量≥:10.0(%)產地/廠家:福建古田成活率:99(%)每件:70袋

產品詳情: 茶薪菇味鮮美,質嫩脆,清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菇體含有18種氨基酸和多種礦物質元素,還具有醫(yī)藥價值,中醫(yī)學認為,茶薪菇性平,甘溫,有扶濕、利尿、健脾胃、明目等功效。曬干后,民間常用作治療頭暈、頭痛、腹瀉、嘔吐等病常備藥物。 古茶二號茶薪菇品種于2008年8月通過國家農業(yè)部品種認定,具有知識產權保護,是我所獨家經營的優(yōu)良菌種。該品種的成果貢獻是:1.出菇時間從原來120天縮短到50天;2.袋產量從原來150g提高到350 g~500g;3. 栽培場所由原來的室內改為野外蔭棚。該菌株具有出菇早,成活率高,出菇適應溫度范圍廣(15-33℃),一年四季都可栽培等優(yōu)點而引人矚目。 |

應用情況(僅供參考): 茶薪菇生產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生產周期短的農村副業(yè)。一般農戶利用空閑房屋和簡易菇棚,也可利用林蔭地栽培。每種植l萬袋茶薪菇,原輔料生產成本約5000元(平均每袋約O.5元)。接種后60天開始出菇,生產周期約5~6個月,可產茶薪菇干品300~500千克,獲純利達l萬元左右,因而栽培茶薪菇已成為高效益農業(yè)項目之一。目前國內己有70多個大中城市都有茶薪菇的干品、鮮品或鹽漬品上市,深受消費者的歡迎。有關方面預測,發(fā)展茶薪菇生產將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一、生物學特性 (一)自然生態(tài) 野生茶薪菇僅發(fā)現于福建和江西交界處的武夷山區(qū)。福建省主產地在建寧、泰寧、寧化、光澤、長泰、大田等縣;江西主產地在黎川、廣昌等縣。 茶薪菇的自然分布與油茶樹的分布有關。油茶是一種油料經濟作物,分布于酸性紅壤和黃壤的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我國油茶林的分布,除福建和江西交界處的武夷山區(qū)外,在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的山地和丘陵,云貴高原及黔桂高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公布和人工造林。在油茶林分布區(qū)內,年平均氣溫為l0℃~20℃,但大部分在18℃以上;1月份的分均氣溫在4℃以上,南部可達l0℃。一般冬季均無嚴寒,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以上。茶薪菇大部生生長在油茶林腐朽的老樹枯干、樹根部及其周圍。在上述氣象條件下,由于氣侯溫暖濕潤,四季云霧繚繞,土壤肥沃,均有利于茶薪菇的生長發(fā)育。在油茶林的分布區(qū)域內發(fā)展茶薪菇生產,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茶薪菇的自然分布是否僅局限于武夷山區(qū),還是一個有待深入調查的問題。 自然條件下的茶薪菇集中發(fā)生在春、夏之交和中秋前后,尤其以農歷5月以后、8月以前的雨后,特別是晚稻揚化時發(fā)生最多。據調查,茶薪菇多發(fā)生于砍伐老林后的再生林中,這可能是砍伐后的遺留物為茶薪菇的菌絲生長發(fā)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源,而再生林的郁閉度又為茶薪菇的孢播傳描和定植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其自然發(fā)生量明顯地受上一年降水量的影響。如上一年降水量多,且次年3月前又有適當降水,則4~5月就會有茶薪菇大量發(fā)生。如上一年降水量少,次年3月雖然降水量多,進入4~5月后茶薪菇的發(fā)生也較少。由于油茶樹的木質較堅實,腐朽速度慢,因而菌絲體的生長周期長,積累營養(yǎng)物質也比較充足,野生茶薪菇子實體不但組織結實、營養(yǎng)豐富,香味也特別濃郁。 二、栽培技術 古田縣主產茶薪菇,經濟效益比較顯著。其生產技術要點如下: (一)袋式栽培法 此法充可分利用空間,生產管理比較方便。 1.培養(yǎng)料配方 黎川曾遍采用以下培養(yǎng)料配方: 木屑38%,棉籽殼35%,麥麩15%,玉米粉6%,茶籽餅粉4%,石膏1%,紅糖0.5%,磷酸二氧鉀0.4%,硫酸鎂0.1%。 采用大型常壓滅菌鍋,每鍋可裝3000袋左右。每生產3000袋需用以下原輔料、生產材料和消毒藥劑: 原輔料:木屑600千克,棉籽殼500千克,麥麩或米糠230千克,玉米粉90千克,茶籽餅粉60千克,石膏15千克,紅糖8千克,磷酸二氫鉀6千克,硫酸鎂1.5千克。 生產材料: 17厘米×33厘米塑料袋3000只,扎繩l匝。 消毒藥劑:酒精2千克,甲醛2千克,高錳酸鉀l千克,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5千克,煙霧消毒劑5~10盒,生石灰50千克,硫磺4千克。 2.配料裝袋 為防止培養(yǎng)料在配制后堆放時間過長而變質,要求從配料至開始裝袋,其時間以不超過2小時為宜。每次拌料2500~3000千克,裝2500~3000袋。在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配料時,可用昂含純品50%的多菌靈,按0.1%的比例拌入料中,可抑制紅色鏈孢霉,但多菌靈使用過多會造成藥害。 裝袋可采用裝袋機或人工裝料,裝袋機每臺每小時裝800袋,需配7人為一組,其中添料l人,套袋裝料l人,傳袋l人,捆扎 袋口4人。不論采用機械或人工裝料,都要裝料緊實無空隙,光滑均勻,特別是料與膜之間不能留有空隙,否則袋壁之間易形成原基,消耗養(yǎng)分。 3.滅菌接種 裝料后的料袋應及時進行滅菌。通常采用常壓滅菌,每鍋裝約3000袋。要求點火后2小時達到100℃,然后保持20小時左右(因容積大,故時間要求較長)。待料袋溫度降到60℃以下時,趁熱搬運到接種室內,待料溫冷卻到28℃以下時接種。接種按無菌要求操作,一股每瓶原種接種25袋。 4.發(fā)菌管理 接種后將菌袋移入栽培室(棚)內堆放發(fā)菌,袋口兩端向外,行與行之間留操作道。堆高根據栽培季節(jié)而定,春栽堆10~12層,秋栽只能堆5~8層,以利保持或調節(jié)堆內溫度。為有利菌絲健壯生長,應根據不同發(fā)菌階段進行管理。 (1)發(fā)菌前期(接種后15天內) 接種后2~3人,種塊就可萌發(fā),并開始吃料,然后菌絲向四周輻射生長,占滿料面,這段時間約需15天。此階段菌絲處于恢復和萌發(fā)階段,故料溫一般比室溫低l℃~2℃,空氣溫度宜掌握在27℃左右,使袋內料溫處于菌絲生長的最佳溫度。如果冬天或早春氣溫低,可用薄膜加蓋菌袋,使堆溫提高,以滿足菌絲生長需求。 (2)發(fā)菌中期(15~40天) 菌袋中的菌絲封口后,繼續(xù)向培養(yǎng)料內深入,當菌絲生長越過菌袋長度的50%時,由于菌絲生長旺盛,呼吸加強,代謝活躍,自身產生熱量,應解開袋口補充氧氣,排除二氧化碳氣體。此時如管理跟不上,料溫比室溫高4℃~5℃,易出現燒菌或缺氧窒息現象。 (3)發(fā)菌后期(40~60天) 解開袋口增氧后,菌絲旺盛生長,濃密而白,菌絲量急劇增大,呼吸強度旺盛,對培養(yǎng)料的分解和轉化活性增強,菌絲體內營養(yǎng)積累增多。此階段溫度宜在23℃~24℃,特別注意防止高溫。如室溫達27℃,料溫就會超過30℃,容易導致菌絲發(fā)黃變紅,受到嚴重損傷,甚至發(fā)生“燒菌”,菌袋變軟,培養(yǎng)料酸臭。因此必須注意疏袋散熱,以控制堆溫,降低料溫。 菌袋在適溫2O℃~27℃下經50~60天培養(yǎng)接近成熟,應適時割袋轉色催菇。割袋后氧氣充足,升溫非???,往往堆溫上升5℃~8℃,要及通風降溫,排除二氧化碳,否則菌絲變黃退化,菌袋內培養(yǎng)料急劇失水收縮,對后期菌絲生長及菌皮形成、轉色和原基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發(fā)菌期間還要做好以下管理工作:室(棚)內空氣相對溫度要控制在70%以下,濕度過高時要排潮。發(fā)菌期每天開門窗通風2~3次,隨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適當延長通風時間,若室溫偏高,還要疏袋散熱。發(fā)菌時要進行遮光培養(yǎng),有利于菌絲健壯生長。 經過60~80天發(fā)菌,菌袋表面全部轉色,培養(yǎng)料的顏色進一步變淡,菌絲體累積了大量營養(yǎng)物質,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達70%以上,用手捏菌袋感到柔軟、有彈性時,這是生理成熟的表現,可進行催蕾管理。 5.菇棚準備 可利用空閑房屋作出菇室,也可搭建簡易菇棚。采用室外菇棚可以充分利用休閑地擴大栽培面積,增加產量,節(jié)約成本,提而經濟效益。菇棚的自然條件,要符合茶薪菇的“野性”??衫米匀粶囟?、適宜的溫濕度和充足適當的光照、氧氣等生態(tài)優(yōu)勢條件。還可通過揭蓋大棚上的簿膜和草簾,調控生態(tài)條件,以充分利用太陽光能,節(jié)省能源,改善保溫、保濕性能,加大晝夜溫差,增加光線和氧氣,更加有利于茶薪菇的生長發(fā)育。 在室內培養(yǎng)的菌袋,經過50~60天發(fā)菌管理,菌絲菌袋富有彈性,菌絲分泌色素吐黃水,袋口表面菌絲稍帶褐色。菌絲體的褐變過程俗稱轉色。轉色是菌絲從營養(yǎng)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的標志,表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便可割袋排場,進行催蕾。 室外菇棚排場的方法如下,將場地整成寬l米、高15匣米的畦床,井鋪上砂子,然后可鋪2層塑料薄膜防潮濕。除將部分污染的菌袋單獨排放外,將成熟度相同的菌袋排在一起,有利于轉色催蕾出菇管理。菌袋排場方向,應與室外菇棚的門窗方向一致。 6.催蕾管理 (1)菌袋排場 適時削袋排場,是生產成功和產量高低的關鍵。割袋時間要根據以下條件來決定: ①生理成熟 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與酶解有關。茶薪菇菌絲體依靠自身合成各種養(yǎng)化酶。菌絲生長初期,酶的活性較低。菌絲體經過30~50生長,胞內酶合成達高峰期,也是胞外酶量達到最大的時期。只有當酶的活性達到有利于對木質素的分解時,才可能在菌絲內積累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促進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從而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根據生產實踐,當菌袋重比原始減少25%~30%時,表明菌絲已發(fā)足,培養(yǎng)料已適當降解,積累了足夠的營養(yǎng),正向生殖生長轉化。 ②菌齡 從接種之日算起,正常發(fā)菌培養(yǎng)的時間稱菌齡。茶薪菇菌絲達到生理成熟一般要60天。由于培養(yǎng)時間的溫度會影響菌齡的長短,因而在生產上可以將茶薪菇的有效積溫作為生理成熟的指標。4℃和3l℃的溫度,為茶薪菇絲停止生長的下限和上限,因此把4℃以上至30℃以下作為茶薪菇的有效積溫區(qū)。據楊月明等(2001)報道,茶薪菇的有效積溫為1600℃~1800℃。菌袋栽培由于培養(yǎng)料顆料細小,培養(yǎng)料質地疏松,有效積溫要求較低,一般為1000℃~12OO℃。以4℃和30℃以上的積溫為0,茶薪菇有效積溫=(每日平均溫度-4℃)×培養(yǎng)天數,其有效積溫區(qū)如表30-1所示。 表30-1 茶薪菇的有效積溫區(qū) 平均溫度℃ 日均有效積溫℃ 平均溫度℃ 日均有效積溫℃ 2 0 27.21 17 3.5 0 28.20 16 8 4 31.4 0 20 16 33.4 0 25 21 ③菌袋色澤 這也是反映菌絲是否達到生埋成熟的一種標志。如果菌袋內長滿白色菌絲,長勢旺盛濃密,氣生菌絲呈棉絨狀,菌袋口出現棕褐色斑或吐黃水,將引起轉色。 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所需的條件和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加上當時當地的氣溫為l2℃~27℃,這就是割袋的適宜時朋,應及時割袋。如果割袋過早,菌絲沒有達到生理成熟,袋口表面不轉色,不形成菌皮,菌袋就會因為沒有菌皮保護而過早脫水和失重,浪費養(yǎng)分,嚴重影響茶薪菇的產量和質量。如果割袋過晚,因菌絲生理成熟而分泌黃水,滲透到培養(yǎng)料內部,引起綠霉侵染。同時還會影響原基發(fā)育,造成出菇困難,或導致形成畸形菇,使產量和質量受到直接影響。 割袋與排場同時進行,要將被雜菌污染的或被部分污染的菌袋挑出隔離。開口前,要用3%~4%的石碳酸或溴氰菊酯(敵殺死)3000倍液,樂果2000倍液對菌袋消毒和場地滅蟲處理。割袋時,用鋒利小刀沿扎口繩,將菌袋的口部割掉。苫袋口有少量污染,必須清除;部分污染的,可切除或挖去,其余部分可繼續(xù)轉色出菇。 (2)轉色管理 割袋之后,斷面菌絲受到光線刺激,供氧充足,就會分泌色素吐黃水,使菌袋表面菌絲漸漸轉化成褐色,隨著時間的延長,菌絲體褐化和菌絲體顏色的加深,袋口周圍表面的菌絲會形成一層棕褐色菌皮。這層菌皮對菌袋內菌絲有保護作用,能防止菌袋水分蒸發(fā),提高對不良環(huán)境的抵御能力,加強菌袋的抗震動能力,保護菌袋不受雜菌污染和有利原基的形成。轉色正常的菌皮呈棕褐色和銹褐色,且具光澤,出菇正常,了實體產量高,品質優(yōu)良。 轉色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為了促進菌袋正常轉色,在割袋后3~5天,要保持室溫23℃~24℃,并加強通風,提高菇棚內相對濕度。促使割開的袋口迅速轉色。 (3)催蕾 在褐色菌皮形成的同肘,茶薪菇子實體原基也隨之開始形成。變溫刺激是促進原基形成的重要措施,溫差越大,形成的原基就越多。其方法是結合菌袋轉色,連續(xù)3~7天拉大溫差,白天關閉門窗,晚上lO時后開窗,便晝夜溫差拉大到8℃~lO℃,直到菌袋表面出現許多白色的粒狀物,說明已經誘發(fā)原基,并將分化成菇蕾。除變溫刺激外,還必須注意創(chuàng)造階段性的干濕差和間隙光照條件,并采用搔菌及拍擊等方法進行刺激。干濕交替,是指噴水后結合通風,使菌袋干干濕濕。菌袋轉色菌皮末形成前不宜通風時間過長,以免菌袋朱水。菌袋割袋過早,應注意保水保濕。光照越充足,通風越好,則轉色過程越短,轉包越好。光照刺激可在必要時,將棚項的遮蔭物撥開或打開門窗,使較強光線照射菇床。處理3~5天后,菌袋面上出現細小的晶粒,并有細水珠出現,再過 2~4天,在袋面會出現密集的菇蕾原基。原基的形成是生殖生長的開始,隨著原基生長,分化出菌蓋和菌柄,標志著菇蕾的形成。 在催蕾過程中,若遇培養(yǎng)料水分含量或環(huán)境相對濕度低,以及氣溫較高等情況,已分化的原基就會萎縮死亡。因此,在自然氣溫偏高時,不要急于催蕾。若原基已開始形成,則可采取降溫措施,并注意保濕和調節(jié)干濕差。在割袋管理過程中若給預過多的震動刺激,尤其是菌袋上面1/3部位的菌絲體受到震動刺激時,會過早形成了實體,造成小蕾、密蕾,會降低產品的質量的產量。 7.出菇管理 茶薪菇在割袋催蕾之后,分秋、春二季出菇。由于秋、春氣侯不同,故在管理上有所不同。 (1)秋菇管理 秋季出菇期間,自然氣溫逐漸從28℃以上降到lO℃左右(lO月份常出現小高溫天氣),空氣干燥,晝夜溫差越來越小,午l2月底進入低溫期。前期氣溫偏高,因而保濕、補充新鮮空氣及防治雜菌是秋菇期管理重點。中秋后氣溫漸涼,溫差拉大,應利用溫差,保濕、增氧、增加光照,以促進出菇。后期氣溫較冷,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增溫、保溫和保濕。 菌袋轉色后7~8天,第一潮菇開始形成。此時,應注意通風換氣,險溫和增濕,可采用噴霧調濕、覆蓋薄膜保濕的措施來實現。當氣溫降到23℃左右,每天早、中、晚各通風一次;當氣溫降到18℃~23℃時,每天早晚各通風一次;當氣溫降到l823℃以下時, 可每天通風一次,每次約半小時,盡可能維持菇房內空氣濕度90%左右,減少菌袋失水。菌袋含水若低于65%,可通過噴霧保濕來減少菌袋水的蒸發(fā)量。每天噴水的次數,取決于菇房(棚)的相對濕度,相對濕度約70%時,每天噴水2~3次;相對濕度約80%時,噴水2次;若濕度大于85%時,則不宜噴水。 (2)采菇后管理 當茶薪菇子實體的菇蓋即將平展,菌環(huán)尚未脫落時就要及時采收。因茶薪菇質較脆,柄易折斷,蓋易碰碎,所以采收時應手抓住基部輕輕拔下,同時要防止周圍幼菇受損傷。 第一潮菇采收后,應立即清理菇場,剔除殘留在袋內的菇腳、老根和死菇,防止菇腳腐爛和雜菌侵入,并停止噴水7~10天,增加通風次數,延長通風時間,降低菌袋表面濕度,使菌絲迅速恢復生長積蓄養(yǎng)分,以供第二潮菇生長。 當菌袋采菇后留下的凹陷處菌絲發(fā)白時,白天進行噴水,關緊門窗提高溫度,晚上通風干燥,拉大溫差和干溫差,每天噴水l~3次。在具體實施中,可以靈活掌握,還可利用氣溫的周期變化,適時地通過3~5天干濕交替,冷熱刺激,促使第二潮原基和菇蕾形成。第二潮菇發(fā)生在10月末至ll月份。這時,南方氣溫為18℃左右,正符合茶薪菇子實體生長發(fā)育的要求。噴水是促進第二潮菇發(fā)生的主要措施,以滿足出菇對水分的需要。 第三潮秋菇的形成,由氣候變化、割袋時間及而二潮菇的管理情況而定。如割袋早、天氣暖和,第三潮菇也能優(yōu)質高產。第三潮菇以保溫、保濕為主,養(yǎng)菌復壯。秋菇一般采收2~3潮。根據秋菇出菇情況及菌袋出菇后的重量情況,給菌袋注水或浸水,增加菌袋的含水量使菌絲復壯。如果冬末保溫好,還可收1~2潮菇;或越冬至次年春季繼續(xù)出菇。 秋菇管理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防治雜菌感染,危害茶薪菇的主要雜菌是綠霉和曲霉,輕者使菌袋表面形成霉斑,影響出菇和使菇蕾腐爛,重者導致菌袋報廢。出現局部污染時,可用0.1%多菌靈或5%新潔爾滅或3%石炭酸液或5%來蘇兒溶液,涂抹霉斑處,然后挖除或切除。如發(fā)生大面積霉害,可加大通風量,降低濕度,抑制霉菌生長,促使菌絲健壯生長,提高自身抗霉力。 (2)春菇管理 春菇期間,氣溫由低向高遞升,氣侯溫和,空氣濕潤,雨量充沛,自然溫度和濕度均提高,適合茶薪菇菌絲的生長和出菇。管理要點是降低濕度,防止雜菌污染。春天要加強通風換氣,保持菇棚內的清潔衛(wèi)生,清除雜菌污染源。如后期氣溫升高,管理上應采取相應降溫措施。室外出菇采用野外蔭棚,加厚遮蔭物,刨造“九陰一陽”的陰涼環(huán)境。畦溝內灌水保持棚內濕潤,每天午后向棚項噴水,降低棚內溫度。有條件的生產專業(yè)戶,菇棚可以安裝噴霧系統,采用噴灌降溫增濕,氣溫在35℃~38℃高溫時,噴霧后棚內溫度可降到28℃~31℃,地表溫度降到25℃~39℃。噴霧后須適當通風,不致過分潮濕。 出菇后菌袋減輕時,應及時浸水,但補水不宜過量,否則會因高溫高濕,引起菌絲死亡,雜菌滋生,菌袋軟腐解體。噴水和采收等管理工作,應放在氣溫低的早晚進行,白天關緊門窗,到中午溫度最高時可打開門窗加速空氣流通,使溫度迅速下降,然后關閉。這樣,在高溫季節(jié)也可繼續(xù)出菇。 8.鹽漬加工 茶薪菇的鮮銷與干制與楊樹菇相似,不再贅述。這里僅介紹茶薪菇的鹽漬加工方法: (1)整理 將采下的茶薪菇用小刀切去菌柄基部。 (2)預煮 將切去柄基的茶薪菇用清水先凈,放入5%~7%濃度的食鹽溶液中預煮5~10分鐘。預煮時,要用不銹鋼鍋或鋁鍋。預煮后將菇體撈出,在流動的清水中充分冷卻。如不經冷卻或冷卻不好,鹽漬后很容易腐爛變質。水洗后,要瀝去多余水分。 (3)鹽漬 制備波美22~25°的濃鹽水。方法是燒開凈水,每50千克清水中加入食鹽20千克,繼續(xù)煮至食鹽完全溶化,用紗布濾去雜質,冷卻后即得波美22~25°的食鹽溶液。將制好的濃鹽水盛于陶瓷缸內,倒入經預煮、冷卻的菇體,使鹽水浸沒菇體,用食鹽封面,每天測定鹽鹵的濃度,上下翻動一次。若鹽鹵濃度下降,需添加適量食鹽至其濃度穩(wěn)定在波美22~25°。經3~6天以后,鹽水濃度穩(wěn)定在波美18°不變時,即可裝桶待銷 |








產品特點: 茶樹菇含有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特別是含有人體所不能合成的8種氨基酸、葡聚糖、菌蛋白、碳水化合物等 營養(yǎng)成分,其菇柄脆嫩爽口,味道清香。還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元素,如鐵、鉀、鋅、硒等元素都高于其它菌類,中醫(yī)認為該菇具有補腎、利尿、治腰酸痛、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 是高血壓、心血管和肥胖癥患者的理想食品。其味道鮮美,脆嫩可口,又具有較好的保健作用,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 茶樹菇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含量高達19.55%。所含蛋白質中有18種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為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異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偘被岷繛?6.86%。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齊全,并且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鈣、鎂、鐵、鋅等礦質元素。 根據國家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北京)檢驗報告,茶樹菇營養(yǎng)成分為: 每100克(干菇)含蛋白質14.2克,纖維素14.4克,總糖9.93克;含鉀4713.9毫克,鈉186.6毫克,鈣26.2毫克,鐵42.3毫克。 中醫(yī)認為:茶樹菇性平,甘溫,無毒,益氣開胃,有健脾止瀉,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膽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具有補腎滋陰、健脾胃、提高人體免 疫力、增強人體防病能力的功效。常食可起到抗衰老、美容等作用。 臨床實踐證明,茶樹菇對腎虛尿頻、水腫、氣喘,尤其小兒低熱尿床,有獨特療效?,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茶樹菇由于含有多量的抗癌多糖,其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高達80%~90%,可見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因此,人們把茶樹菇稱做“中華神菇”、“保健食品”、“抗癌尖兵”。 茶樹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無污染,無藥害,集營養(yǎng)、保健、理療于一身的純天然食用菌。據國家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測定,它富含人體所需的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等十七種氨基酸和十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與抗癌多糖,其藥用保健療效高于其他食用菌。它味道鮮美,用作主菜、調味均佳;且有滋陰壯陽、美容保健之功效,對腎虛、尿頻、水腫、風濕有獨特療效,對抗癌、降壓、防衰、小兒低熱、尿床有輔助治療功能,民間稱之為“神菇”。 食用價值 1、防癌抗癌 茶樹菇含大量抗癌多糖,有很好的抗癌作用,人們把它稱做“中華神菇”、“保健食品”、“抗癌尖兵”。 2、抗衰老 具有補腎滋陰、健脾胃、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防病能力的功效。常食可起到抗衰老、美容等作用。 3、緩解小兒尿床 茶樹菇對腎虛尿頻、水腫、氣喘,尤其小兒低熱尿床,有獨特療效。 |












銷售情況: 本合作社為專業(yè)果蔬社,做落于中國食用菌之都——古田縣之東的大橋鎮(zhèn),本縣的銀耳產量占全國95%,其中50%的產量又來自于大橋鎮(zhèn),最好品質的銀耳又都來自于大橋鎮(zhèn)。合作社自有菇房169口,社員菇房近千口,合作社銀耳年產量三萬噸以上。其中依附研究所開發(fā)有特有椴木銀耳,木屑銀耳,無農殘的玉米芯銀耳,目前在縣內獨家專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