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末,粳稻收購高峰期已過,市場余糧偏少,受節(jié)前備貨提振,粳稻米價格整體保持堅挺。距離托市收購截止日期還有1個月時間,收購進度有所放緩,整體收購量再創(chuàng)新高。
托市主導粳稻收購市場 收購量創(chuàng)新高
2017/18年度粳稻收購始于2017年11月初,在12月份達到收購高峰,之后收購量緩慢下滑,集中收購將于2018年2月末結束。據國家糧食局發(fā)布的5日收購進度顯示,截止到1月25日,黑龍江、江蘇等7個主產區(qū)累計收購粳稻4488萬噸,同比增加384萬噸,增幅9.36%,收購量已經超過2016/17年度粳稻總收購量4295萬噸(截止到2017年2月末數據),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本期5日收購量回落至76萬噸的低位水平,收購逐漸進入掃尾階段。其中2017/18年度粳稻托市收購量已達到2129萬噸,約占社會總收購量的一半,托市收購仍是粳稻收購市場的主力,且粳稻托市收購量也已經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市場余糧漸少 稻米價格走勢堅挺
受托市收購政策帶動,粳稻市場糧源消化較快,目前東北地區(qū)粳稻市場新糧基本見底,由于陳糧輪換尚未大幅開展,市場有效供給糧源極其有限,帶動粳稻價格走強,新稻價格高位企穩(wěn),陳稻價格出現上漲趨勢,粳米價格在春節(jié)消費刺激下,價格較前期有所上漲。蘇皖地區(qū)粳稻糧源基本見底,價格高位堅挺,米企采購原糧困難,多數處于停機待產狀態(tài)。
分省情況看:黑龍江省普通圓粒粳稻主要以托市收購為主,隨著托市收購執(zhí)行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市場上圓粒粳稻基本售罄,整體處于有價無市狀態(tài);優(yōu)質長粒粳稻受供需偏緊影響,價格出現小幅上漲。截止1月25日黑龍江粳稻累計收購2756萬噸,基層余糧僅剩2成。當前吉林省粳稻收購量270萬噸左右,余糧350萬噸左右,余糧品種80%為小粒超級稻或類超級稻,20%為普通雜稻和長粒香稻以及其他特種香稻。遼寧省市場余糧2成左右,蘇皖地區(qū)粳稻余糧2成左右,市場重心逐步向陳稻市場轉移。
截止到1月31日,黑龍江建三江普通圓粒粳稻收購價3000元/噸,陳稻出庫價2800元/噸;吉林白城新稻收購價3020元/噸,陳稻出庫價2680元/噸;遼寧盤錦新稻收購價3140元/噸,陳稻出庫價2960元/噸;安徽巢湖新稻收購價3000元/噸,陳稻出庫價2800元/噸,均較上周持平;江蘇鹽城市場主流收購以二等粳稻為主,價格3060元/噸,較上周漲20元/噸;陳稻出庫價2900元/噸,較上周漲160元噸。
受節(jié)日消費帶動,粳米價格穩(wěn)中上漲。其中東北米需求相對較好,加上近期南方雨雪天氣增多,部分發(fā)往銷區(qū)的物流已停運,市場購銷受阻,稻米運輸成本增加,價格短期內易漲難跌。截止到1月31日,佳木斯圓粒出廠價4280~4320元/噸,較上周漲60元/噸;松原超級稻米出廠價4600~4700元/噸,較上周漲40元/噸;營口鹽豐米出廠價4480元/噸,較上周漲40元/噸。
節(jié)前備貨結束 米企開機率偏低
1月末,距離春節(jié)還有半個月時間,貿易商節(jié)前備貨基本完成,大米加工企業(yè)庫存原糧減少,加工意愿下降,停工待產增多。目前東北地區(qū)大米加工企業(yè)開機率不足10%,主要是因為原糧價格較高,加工企業(yè)難以采購到合適的糧源,相比較,上年同期東北地區(qū)大米加工企業(yè)開機率普遍在20%~30%之間。當前米企加工利潤處于平衡略虧狀態(tài)。受開機率偏低影響,油糠等副產品供應減少,價格上漲。截止到1月31日,東北地區(qū)含油15%的米糠報價1440~1600元/噸,環(huán)比漲20元/噸;蘇皖地區(qū)含油15%的米糠報價1640~1720元/噸,環(huán)比持平。蘇皖地區(qū)加工企業(yè)同東北類似,多數米企已經提前停工待產,等待年后擇機啟動加工。
大米凈進口出現下降趨勢
2017年我國大米進出口出現雙向增長趨勢,且出口增速超過進口,大米凈進口5年來首次出現下降趨勢。據海關數據統(tǒng)計,2017年我國進口大米399.25萬噸,同比增加45.78萬噸,增幅12.95%;出口大米119.68萬噸,同比增加80.18萬噸,增幅202.99%。大米凈進口量約280萬噸,雖仍處于歷史高位水平,但是距離上年凈進口量下降幅度超過11%。2018年我國大米進口配額繼續(xù)保持532萬噸的水平,將進口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政策不變,稻谷去庫存將繼續(xù)加速,利用國際市場消化國內稻米庫存的策略或將進一步加強,預計2018年我國大米凈進口量將繼續(xù)保持緩慢下降趨勢。
從進口來看,接近400萬噸的大米進口量已經是有進口記錄以來的較高水平,但仍在大米進口配額532萬噸的范圍內,屬于國家可調控數量,再加上近兩年國家持續(xù)加大邊貿走私大米的查處力度,整體進口到國內市場的大米數量保持高位穩(wěn)定狀態(tài),對國內大米市場的沖擊力度已經成為常態(tài)化,且影響效果逐漸弱化。2017年大米進口金額高達18.28億美元,較上年增加2.42億美元,增幅15.26%;平均進口成本457.94美元/噸,較上年漲9.13美元/噸,漲幅2.03%。2017年我國大米進口來源國主要為越南、泰國、巴基斯坦和柬埔寨等國。
從出口來看,2017年我國大米出口范圍擴展,進口中國大米的國家越來越多,出口成為消化我國稻米庫存的有效新渠道。2017年我國大米出口量大幅增加,達到2008年以來的新高。出口金額高達5.97億美元,較上年增加2.46億美元,增幅70.09%;平均出口成本498.65美元/噸,較上年跌389.87美元/噸,跌幅43.88%,降低出口價格,增加出口量是2017年大米出口得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出口國家主要為科特迪瓦、韓國、土耳其等國。
目前國內粳稻市場可流通糧源有限,農戶惜售挺價意愿較強支撐了市場行情。但隨著春節(jié)臨近,米企采購粳稻積極性逐漸下降,預計短期內粳稻價格將保持穩(wěn)中窄幅震蕩走勢。(中華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