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科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課堂上,學生們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念著古詩詞,是否讓你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近日,教育部表示要將語文新課標中“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數(shù)量從14篇增加到72篇。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網(wǎng)友認為,增加這么多背誦篇目,完全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培養(yǎng)不了古詩詞興趣。
的確,興趣是較好的老師,若人們對古詩詞的興趣可生而有之,學習時做到興在趣方逸,日常生活時手不釋卷,飯后再來個凌云健筆,恐怕大家對背誦就不會那么抵觸了。
但筆者認為,人們對古詩詞的興趣,不可能是空中樓閣,海量背誦是必要的基礎,不只要會背,而且要越熟越好。通過大量讀背詩文,漸漸做到明詩意、悟詩情,再在古文中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或許興趣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
古詩詞與現(xiàn)代文有大區(qū)別,不但句式差異大,遣詞造句、表現(xiàn)手法也異于白話文。對剛接觸古詩詞的人來說,映入眼簾的往往是含蓄不明的表意、似是而非的朦朧情感,讓人覺得有距離感。想讓初窺門徑者做到與古詩共情共鳴,怕是有點強人所難。
有句老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治學,大抵從此而起。大規(guī)模背誦記憶古詩詞句,確能最大程度夯實古文基礎。很多過來人都有類似經(jīng)歷,幼時大量背誦古詩詞,不管背多少都只是囫圇吞棗。但因某時某刻的觸景生情,以前背過但沒什么感覺的詩詞會突然浮現(xiàn)在腦海,那一刻的共情共鳴,瞬刻頓悟,令古詩詞的興趣之花悄然在你心中生根發(fā)芽。
當你遇到志趣相投的人,你會想到“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思念家鄉(xiāng)時,你突然明白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在鞭炮聲中過年時,你看到的景象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此情此景,表情達意,早有前人詩句在上頭,與古人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這,不正是讀古詩詞的樂趣?
其實背誦古詩文好處還有很多,舉個更實際的例子吧,當你遇到傾慕的女孩,想找一句話表達此刻的感受,你肯定希望自己能在情書里寫上“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不是“你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