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苗圃地可選擇在土嶺的山坡地,或丘陵地育苗,以生荒地、疏松地和肥沃的沙土壤為最好,苗圃地要精耕細作,揀凈草根石塊后,便可起畦,畦面寬1米,高度15—20厘米,長度可按實際地形確定。每畝施足農(nóng)家肥或火燒土40—50擔(dān)或鈣鎂磷肥、桐枯各100公斤作基肥。
播種季節(jié),秋播最好,也可春播,春播時間應(yīng)在3月底以前完成。楠竹種子在9—10月成熟采收,常用殺蟲粉拌種保存,以防蟲蛀食。播種前先用清水沖洗去拌種藥粉,用濕細沙拌種進行催芽處理,每天要翻動灑水一次。待種子開始露白時篩去沙子即可播種。播種方法應(yīng)采用點播,株行距一般為25X26厘米,每穴均勻點8—10粒種子后細土覆蓋,以不見種子為度,并蓋一層薄茅草淋一次透水,并注意預(yù)防鼠害。竹苗出土后要及時揭去蓋草并可開始除草,天旱時要淋水,施肥宜用較稀的人糞水,每月施肥一至二次。為了使竹苗分布均勻,提高竹苗產(chǎn)苗量,可利用陰雨天氣把過密的竹苗帶上移植在缺苗的地穴中,每穴1一2株。移植小苗的做法是:先將每穴有苗3一4株的留下2株,多余的用竹簽連根帶土移植到缺苗的穴中,使之均勻,此工作應(yīng)在立夏以前進行,同時要經(jīng)常淋水,以保成活。楠竹苗出士后50天便開始分蘗、一般在6—7月后,高度在30—40厘米之間形成小竹叢。起苗造林時間一般在開春前后。在起苗時,每平方米留苗l—2株(叢)。起完苗后,不要把苗圃地再墾復(fù),或作它用,只將它平整好,這樣殘留在地下的竹鞭便可發(fā)出大量的新筍,并可長成地徑粗壯的二年生竹苗。長此下去也可成長為長期性年年起苗永久利用的苗圃。
2、0.l畝農(nóng)田可集中撒播楠竹種子5公斤。做法是按每0.l畝地施放農(nóng)家肥、菜子枯作底肥,經(jīng)犁耙后,再加生石灰均勻消毒后回表土刮平畦面,將經(jīng)過處理催芽后的種子均勻撒播后再蓋一層篩過的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度。但在整地起畦時以能設(shè)薄膜架的寬度,能伸手除草的原則將四周塑料膜壓實,以達到保溫保濕。晴天應(yīng)在上午9點至10點及時揭開薄膜兩頭,使棚內(nèi)能通風(fēng)降溫,不然會引起“燒苗”,下午4—5時再復(fù)原。如遇需要除草護理可將薄膜全部打開,待除草完畢后再復(fù)原。用此方法育苗,少工、省時、省地、易管理,小苗移植大田的時間為每年的4月份,待小苗長至5—6片葉時,此時應(yīng)提前選擇沙質(zhì)土的田塊,施足農(nóng)家肥和復(fù)合肥每畝100公斤,牛糞、馬糞1000公斤犁耙起畦,高30厘米以上,開好排水溝,畦面寬1米,長以地形而定,按25X25的距離做穴,每穴可移植小苗2株。栽植起苗方法是先用秧鏟鏟出竹苗后再分株,移植到大田。竹苗成活后,要經(jīng)常除草松土、施肥。護理方法與上述相同。一般一年生竹苗不行鞭,當(dāng)年可分蘗3—4次,分蘗的竹苗一代比一代粗壯高大,并且植株增多,一般每穴(叢)可生長植株15—20株,高度在30—40厘米左右,一般畝產(chǎn)苗量5—7萬株。
3、最普遍使用的方法,用一年生的竹苗分成單株,再移植到苗圃中,按株行距6一8寸,經(jīng)過一年的培育施肥、生長又可分蘗成叢,和上述點播種子長成一年生幼苗大致一樣,以后照樣一年分植一次,可成為長期性的苗圃。具體做法、施肥、護理與上述育苗管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