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荷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木荷
木荷是茶科(Theaceae)荷樹屬常綠喬木。又名荷樹。
|
|
目錄
基本信息植物形態(tài)習性形態(tài)特征栽培技術病害防治藥用價值- 藥物詳解
- 原形態(tài)詳解園林用途經濟價值分類介紹
- 南洋木荷
- 毛木荷
- 印度木荷展開基本信息植物形態(tài)習性形態(tài)特征栽培技術病害防治藥用價值
- 藥物詳解
- 原形態(tài)詳解園林用途經濟價值分類介紹
- 南洋木荷
- 毛木荷
- 印度木荷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木荷,亦稱荷木
科屬:山茶科、木荷屬。
拉丁名原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以下內容由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參與編輯
木荷全株
木荷根莖
木荷枝葉
木荷花果
編輯本段習性木荷為亞熱帶樹種,產于福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等省,好生于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之酸性土類。在堿性土質中生長不良。
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大喬木
木荷(6張),高25米,嫩枝通常無毛。樹冠廣園形。葉革質或薄革質,橢圓形,長7-12厘米,寬4-6.5厘米,先端尖銳,有時略鈍,基部楔形,上面干后發(fā)亮,下面無毛,側脈7-9對,在兩面明顯,邊緣有鈍齒;葉柄長1-2厘米?;ㄉ谥斎~腋,常多朵排成總狀花序,直徑3厘米,白色,花柄長1-2.5厘米,纖細,無毛;苞片2,貼近萼片,長4-6毫米,早落;萼片半圓形,長2-3毫米,外面無毛,內面有絹毛;花瓣長1-1.5厘米,最外1片風帽狀,邊緣多少有毛;子房有毛。蒴果直徑1.5-2厘米。花期6-8月。編輯本段栽培技術【繁殖】 播種繁殖為主,苗木通過2—3年生長便能出栽。
【管理】 主要注意苗木根部,常有蠐螬危害,注意防治。其它管理都很粗放,不作詳述。
【用途】 木荷屬陰性,與其他常綠闊葉樹混交成林,發(fā)育甚佳,木荷常組成上層林冠,適于在草坪中及水濱邊隅土層深厚處栽植。
編輯本段病害防治褐斑病
木荷褐斑病的危害嚴重。病原菌主要侵害當年生的秋梢木荷嫩葉,亦可入侵前年的老葉,春梢少受其害。發(fā)病初期,多從葉尖與葉緣出現(xiàn)紅褐色水漬斑,葉面亦出現(xiàn)病斑,病斑逐漸擴大,顏色由紅褐色轉變?yōu)楹诤稚?,病葉皺縮卷曲枯死,但不脫落。
防治方法
1、營林措施:科學施肥,適時修剪,中耕培土。
2、化學防治:可用50%多菌靈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噴一次,連噴2~3次。或噴灑500-1000倍液50%退菌特防治。[1]
編輯本段藥用價值藥物詳解【藥 名】 木荷
【來 源】 為山茶科植物木荷的根皮。
【功 效】清熱解毒
【主 治】 治疔瘡,無名腫毒。
【性味歸經】 辛,溫,有大毒。入脾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莖皮、根皮有毒。浙江民間曾用莖皮與草烏共煮,熬汁涂抹箭頭,獵殺老虎等野獸。生長在本植物上的木耳亦
木荷
有毒性[A-3]。人接觸其莖皮后可產生紅腫、發(fā)癢[A-8]。漁民用其莖皮碾粉后投入水中,魚即刻漂浮于水面。雞、鴨誤食木荷木屑可中毒死亡。【用法用量】 本品因有大毒不可內服。外用:搗敷患處。
【別 名】 木艾樹(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何樹(《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臺灣、貴州、四川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全年可采。
【拉丁名】 原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考 證】 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原形態(tài)詳解【出處】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拼音名】Mù Hé
【英文名】root-bark of Schima
【別名】木艾樹、何樹、柯樹、木和、回樹、木荷柴、橫柴。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木荷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木荷常綠喬木,高10-20m。樹干挺直;樹皮灰褐色或深褐色,粗糙縱裂;小枝皮孔顯著。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單千周,卵狀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12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鈍鋸齒,睚同深綠色,有光澤,網脈下陷,豐面淡綠色,幼時有毛?;▋尚?,徑約3cm,常單生于近枝頂葉腋或在枝頂集生成短總狀花序;花梗粗壯,長1-2cm;萼片5,半圓形,里面有白色絹毛,緣部有白色睫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大小不等,基部及緣部有毛;雄蕊多數(shù),花藥丁字著生;子房上位,5室,基部密被絹毛,花柱1,柱頭5裂。蒴果木質,褐色,扁圓形,徑約1.5cm,疏生細毛,基部具宿存萼片,熟時室背5裂,中軸宿存。種子腎形,淡褐色,長約7mm,;寬約5mm,邊緣有翅?;ㄆ?-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1500m向陽山地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臺灣、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攻毒,消腫。主疔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
【注意】本品因有大毒不可內服。
【摘錄】《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園林用途木荷屬陰性,與其他常綠闊葉樹混交成林,發(fā)育甚佳,木荷常組成上層林冠,適于在草坪中及水濱邊隅土層深厚處栽植。
編輯本段經濟價值火災是破壞森林植被的重要元兇,人類曾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與火魔長期的斗爭中,人類探索出運用森林自身阻止大火蔓延的方法,這就是綠色植物阻隔法。擔此重任的植物,從花草到樹木,品種較多,其中一種名叫木荷的喬木由于葉片為厚革質,耐火燒,萌芽力又強,故可用作防火帶樹種,倍受人們青睞。
木荷,又名“何木”,屬山茶科常綠喬木,有紅何木、銀何木、竹葉何木等品種,夏天開白花、芳香四溢。
木荷的經濟價值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草質的樹葉含水量達42%左右。也就是說,在它的樹葉成分中,有將近一半是由水分構成的,這種含水超群的特性,使得一般的森林之火奈何不了它。
2.木荷樹冠高大,葉子濃密。一條由木荷樹組成的林帶,就像一堵高大的防火墻,能將熊熊大火阻斷隔離。
3.廣繁殖性 它的種子輕薄,擴散能力強。木荷種子薄如紙,每公斤達20多萬粒。種子成熟后,能在自然條件下隨風飄播60至100米,這就為它擴大繁殖奠定了基礎。
4.木荷有很強的適應性。既能單獨種植形成防火帶,又能混生于松、杉、樟等林木之中,起到局部防燃阻
木荷
火的作用。5.木荷木質堅硬,再生能力強。堅硬的木質增強了它的拒火能力,即使頭年過火,二年也能出芽長葉,恢復生機。
6.木荷能抑制其它植物在其樹下生長,形成空地,可從低處阻隔山火。
這種林木主產于中國中部至南部的廣大山區(qū),既是良好的用材林,又是美麗的觀賞林,但人類越來越欣賞它的防火特長。有的將它混種于其它林木之中,有的以它為主體,種成防火林帶,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編輯本段分類介紹南洋木荷所屬卷:Schima Reinw. ex Bl. 所屬科:Theaceae 中文名:南洋木荷其它中文名:云南木荷
成鳳山木荷(云南種子植物名錄)。
喬木,高達20米;頂芽被白色絹毛;幼枝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葉革質,長圓形,長10—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背面干后變棕色,中脈在葉面平,背面隆起,側脈10—12對,兩面突起,網脈不顯;葉柄長1—1.5厘米,上面平。花生于小枝上部葉腋,
單生或數(shù)朵排列成傘房狀總狀花序;花梗長3 —6厘米,多少纖細彎曲,無毛;小苞片2,早落;萼片近圓形,徑約5毫米,外面無毛或幾無毛,邊緣具睫毛;花冠淡紅色,花瓣寬倒卵形,長約1.5厘米,先端圓形,外面近基部被灰黃色絨毛;雄蕊長約8毫米,花絲無毛,基部與花瓣貼生;子房球形,密被絨毛,5室,花柱與
木荷
雄蕊等長,無毛,柱頭5,頭狀。蒴果球形,徑2—2.5厘米,5瓣裂;種子連翅長1.2厘米,寬約9毫米?;ㄆ?月,果期10—11月。分布及生境:產孟連、勐海、景東、屏邊;生于海拔2 100—2 500米的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中。分布于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至爪哇。
毛木荷所屬卷:Schima Reinw. ex Bl.,所屬科:Theaceae,中文名:毛木荷
其它中文名:大萼木荷(中山大學學報),柔毛木荷(云南種子植物名錄),箐毛木(屏邊),毛毛樹(金平)。喬木,高(7—)15—25米;頂芽卵形,密被灰色絹毛;小枝粗壯,具白色皮孔,幼枝密被灰色絨毛。葉革質,長圓狀橢圓形,長(10— )16—26厘米,寬4.5—8.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多少下延,全緣,葉面綠色,干后黃褐色,無毛,略有光澤,背面被白霜,沿中脈被開展長柔毛,其余被平伏柔毛,中脈在葉面平或略突,背面隆起,側脈12—15對,在葉面清晰或微凹,背面突起;葉柄長1.4—2厘米,被灰色絨毛?;▎紊≈ι喜咳~腋,白色,徑約3厘米;花梗粗壯,長約3厘米,密被灰色絨毛,具白色皮孔;小苞片2,披針形,長約1.2厘米,寬3—4毫米,密被灰色絹毛;萼片革質,寬卵形或近圓形,長(7—)10—12毫米,外面密被灰黃色絹狀絨毛,里面被細絹毛;花瓣近圓形,長約2.5厘米,外面近基部被絹毛,基部多少合生;雄蕊長8—10毫米,花絲無毛,基部與花瓣貼生;子房球形,密被灰黃色絨毛,花柱粗壯,與雄蕊近等長,無毛或近基部疏生柔毛,柱頭5。蒴果扁球形,長1.5—2厘米,寬2— 2.5厘米,5裂,果瓣木質;種子近腎形,連翅長約1厘米,寬約6 毫米。花果期7 月。
分布及生境:產金平、屏邊、河口;生于海拔1 300—1 55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金平。
印度木荷所屬卷:Schima Reinw. ex Bl. 所屬科:Theaceae 中文名:印度木荷 其它中文名:尖齒木荷、大花木荷(圖鑒補編)。
喬木,高20—25米;頂芽密被灰白色絹毛;幼枝紫紅色,無毛或近無毛,散生白色皮孔。葉薄革質,橢圓形,長12—18厘米,寬5—9厘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整齊鋸齒達基部,葉面深綠色,略具光澤,背面淡綠色,干后變淡棕色,兩面沿中脈被短柔毛,后變無毛,中脈紫紅色,在葉面平,背面隆起,側脈10—12對,纖細,和網脈在兩面明顯突起;葉柄長1.5—2厘米,紫紅色,疏生短柔毛,后變無毛。花單生小枝上部葉腋,白色;花梗粗壯,長1.5—2厘米,粗約3毫米,向上增粗,密被灰黃色細絨毛;小苞片2,闊倒卵形,比萼片大,長1—1.2厘米,寬8—9毫米,具脈紋,兩面疏被微柔毛,早落;花萼杯狀,長約8毫米,下部合生,外面密被灰黃色細絨毛,萼片半圓形,長約4毫米,寬約6毫米,邊緣具流蘇狀小腺齒,兩面被細絨毛;花冠闊倒卵形,長 2.5—3厘米,外面近基部被灰黃色細絨毛;雄蕊長約1.5厘米,無毛,花絲基部與花瓣貼生;子房密被灰黃色絨毛,花柱無毛。蒴果球形,較大,長約3厘米,徑達3.5厘米,5瓣裂;種子具膜質翅,長1.2—1.6厘米,寬8—10毫米?;ㄆ?月,果期12月。
分布及生境:產瀘水、保山、騰沖、龍陵、永德、臨滄、景東、綠春、元陽、金平、屏邊、文山、西疇、富寧;生于海拔900—1 800(—2 800)米的闊葉林中。西藏東南部也有。分布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和越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