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與熊掌、海參、魚翅同列“四大名菜”。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明清時期被列為貢品。
猴頭菇是齒菌科菌類,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長約1~3厘米,它的子實體圓而厚,新鮮時白色,干后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蘑”,又像刺猬,故國內(nèi)外又有“刺猬菌”之稱。[1]
猴頭菇 - 生物特性
猴頭菇是一種木腐食用菌。一般生長在麻櫟、山毛櫟、栓皮櫟、青剛櫟、蒙古櫟和胡桃科的胡桃倒木及活樹蟲孔中,懸掛于枯干或活樹的枯死部分。野生菌大多生長在深山密林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區(qū)很少見到。[2]
猴頭菇 - 形態(tài)特征
猴頭菇子實體塊狀,肉質(zhì)潔白,直徑一般5—15厘米,大的達20厘米,扁平、球狀、卵圓形或頭狀并長有密集的肉質(zhì)針刺(長1—5厘米,刺粗1—2毫米)且都有直伸下垂,毛茸茸的,整個子實體形態(tài)酷似猴子的腦袋,故名猴頭菇。有時看上去又像一只卷曲著身體的小刺猬,故又名刺猬菌。猴頭菌子實體新鮮時白色、干后乳白、黃色或淺褐色,有苦味。擔(dān)孢子無色透明,孢子卵白色,孢子近球形,有油滴,直徑5.5—7.5微米×5
—6微米,表面光滑。
猴頭菇 - 分布
中國是猴頭菇的重要產(chǎn)地,東北各省和河南、河北、西藏、山西、甘肅、陜西、內(nèi)蒙古、四川、湖北、廣西、浙江等省(自治區(qū))都有出產(chǎn)。其中以東北大興安嶺,西北天山和阿爾泰山,西南橫斷山脈,西藏喜馬拉雅山等林區(qū)尤多。
猴頭菇在世界上分布也很廣,歐洲、北美洲、日
制作方法: 成分每100克(干重)猴頭菌子實體含蛋白質(zhì)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物44.9克,細纖維6.4克,水份10.2克,磷850毫克,鐵18毫克,鈣2毫克,硫胺素(B1)0.89毫克,核黃素1.89毫克,胡蘿卜素0.01毫克,熱量323千卡。另有氨基酸16種,其中有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營養(yǎng)成分:每100克(鮮重)含水分92.5克,蛋白質(zhì)2.4 克脂肪0.l克,粗纖維4.3克,灰分0.9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3毫克,尼克酸0.l毫克,抗壞血酸4毫克,維生素E0.46毫克,鉀13毫克,鈉323.9毫克,鈣24毫克,鎂7毫克,鐵2.8毫克,鋅0.43毫克,銅0.1毫克,磷37毫克等。此外,還含有猴頭菌酮、堿及葡聚糖、麥角甾醇、猴菇菌素和多糖等。
食療猴頭菇燉雞湯
1、美容滋補:醫(yī)學(xué)證實,猴頭菇具有組織修復(fù)、增強細胞省活力、延年益壽和美容、增強性功能等藥用功能。猴頭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臟、助消化、滋補身體等功效。
制作方法:猴頭菇常用的猴頭烹調(diào)方法,可扒,可燒,可燉,可燴,也可以蒸、炒、煨、燜、鹵等。猴頭入肴,可作為主料單成菜或配合其他烹飪原料,葷素皆宜。家常猴頭菜肴,多切片炒菜、燒湯,味極鮮美;用它蒸雞、蒸肉,更是風(fēng)味獨特。[4]
猴頭菇 - 栽培方法
猴頭菇栽培
一、合理選材,科學(xué)配方。栽培猴頭菇的原料極為廣泛,如棉籽殼、木屑、玉米芯、豆秸、野草、酒糟等,適量加入麩皮、玉米粉等輔助原料,以適當(dāng)?shù)谋壤浜虾?,猴頭菇能良好生長。若在這些培養(yǎng)料中加入少量的磷、鉀、鎂等礦物質(zhì),生長會更好。各地可根據(jù)當(dāng)?shù)氐娜〔膬?yōu)勢,選擇經(jīng)濟配方。
二、選擇適宜的栽培季節(jié)。根據(jù)猴頭菌的生物學(xué)特性,其菌絲體生長適溫為25℃左右,養(yǎng)菌時間為30-40天。子實體的適宜生長溫度為16-20℃。栽培一次,可收3茬,約需2個月。各地可參照當(dāng)?shù)貧夂驐l件合理安排生產(chǎn)時間。
三、出菇管理。菌絲體長到一半以上時,就陸續(xù)出現(xiàn)子實體,此時應(yīng)及時進行出菇管理。出菇期內(nèi),要著眼于創(chuàng)造適合于子實體生長發(fā)育的條件,協(xié)調(diào)好溫、濕、光、氣之間的關(guān)系。
1、開口:子實體培養(yǎng)時必須要有出菇的口子。瓶栽猴頭菇,拔去棉塞或去掉牛皮紙在封口塑料薄膜中央開一直徑2厘米的圓孔即可。袋栽猴頭菇,去掉頸圈內(nèi)的棉塞或揭去接種穴上的膠布,袋上用塑料薄膜覆蓋,每2-3天將薄膜掀動一次,促使菇蕾形成。當(dāng)菇蕾直徑2-3厘米時,揭去薄膜。
2、控溫調(diào)濕:菇房溫度應(yīng)保持在12℃-20℃之間,以18℃左右最為適宜,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每天用噴霧器向室內(nèi)噴水3-4次。高溫時,要采取必要的降溫措施,如頂部覆蓋、通風(fēng)換氣,增加噴水等;低溫時,要加強增溫保溫措施。
3、適量通風(fēng):猴頭菇子實體生長要求有新鮮的空氣,通風(fēng)良好,子實體個大、質(zhì)緊,色白,生長快,產(chǎn)量高,菌刺長短適中,商品性好。否則,產(chǎn)量低,甚至?xí)霈F(xiàn)畸形。因此,應(yīng)注意菇房的通風(fēng)換氣,每天定時打開通氣口,高溫時,多在早晚通風(fēng),每次30分鐘左右;低溫時,可在中午通風(fēng),經(jīng)常保持菇房的空氣新鮮。
4、光照:猴頭菇子實體雖然能在黑暗條件下形成,但常會出現(xiàn)畸形菇。而且強光也不利于子實體的形成。一般以光照2000-300勒克斯為宜。一般菇房有一定的散射光即可。[5]
猴頭菇 - 歷史傳說
由來傳說猴頭菇
傳說,當(dāng)年孫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歲月里,花果山上的群猴沒有了依靠,像群沒了娘的孩子,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一對年輕的猴子在沒有了歡樂的日子里經(jīng)常地彼此安慰和照顧,互贈野果、互相抓虱子,一同到溪邊飲水,一起在山崖上眺望遠方,在他們彼此相望的憂郁眼神中,有了愛的光芒。他們從此不再憂傷,他們?nèi)计鹆松畹南M?/p>
然而,冬天來臨了。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北方的冬天,他們一點適應(yīng)準(zhǔn)備也沒有。過冬的茸毛還沒有來得及長出來,大雪已經(jīng)封山了。滿山遍野一片白茫茫,只有還沒落干凈的樹葉在枝頭搖搖擺擺,搖搖欲墜。他們找不到足夠的食物,還要逃避虎豹豺狼還有狗熊的追殺,只好躲在樹上在瑟瑟的寒風(fēng)中發(fā)抖。他們不忍分離,但是也不能蹲在一棵樹上。
他們苦苦地等待春天的到來,可是他們也漸漸地知道他們過不去這個冬天了。于是,他們選擇了兩棵相距不遠彼此可以相望的柞樹作為最后的歸宿。這兩棵樹是他們費心多日找到的,一棵樹丫被風(fēng)刮裂了,另一棵的一枝樹枝是枯枝,他們躲在受傷的樹丫處,一旦有別的動物跳上來樹枝就會折斷,把它摔下去。他們兩個躲在樹上相互凝望,用眼神進行著心靈的交換,他們在寒冷和饑餓中互相守望著,他們在等待春天溫暖的陽光照射進森林里的希望中慢慢地冷下去、冷下去,化作滿天的雪花彌漫在興安嶺大森林的空氣里、泥土中。他們永遠地去了,他們卻又永遠的回來了。他們采集天地靈氣變作猴頭菇回來了。在興安嶺的大森林里,他們依然相依相伴成對出現(xiàn),那聰明、智慧、機靈的猴頭在林間成雙成對、時隱時現(xiàn)。多于櫟等闊葉樹立木上或腐木上、特別是柞樹上棲息,且常蹲于立木受傷處,少停頓于倒木。
乾隆皇帝與猴頭肴乾隆日常用膳的食單里,每天都要有猴頭肴 乾隆時期的御膳風(fēng)味,主要與乾隆本人的飲食習(xí)慣有關(guān)。從清宮膳食檔案中乾隆的日常食單來看,有滿菜,也有漢菜;有北方風(fēng)味,也有江南風(fēng)味。但不管它什么風(fēng)味,都必須用上猴頭菜?!肚∷氖哪晡逶鹿?jié)次照常膳底擋》中記載的乾隆日常用膳的食單里,每天都要有猴頭肴。
據(jù)史料記載,乾隆南巡期間曾到常州,天已午時,常州府已備好宴席恭候,酒席豐盛,唯一沒有猴頭菜肴,于是乾隆帝便令御廚速做一道猴頭菜肴奉上。乾隆對眾臣稱∶“猴頭殊可口,勝燕窩熊掌萬萬矣,長食輕身延年。” 在他執(zhí)政期間,東尋盛京,朝圣曲阜,南游蘇揚,西歇五臺,視察京都……所到之處,膳事盛況空前。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把專做猴頭肴的御廚帶到哪里。有認認為乾隆皇帝的健康長壽、睿智聰慧,和他常食猴頭肴有密切關(guān)系。
乾隆曾舉辦過創(chuàng)始于康熙年間的“千叟宴”,“千叟宴”本來沒有猴頭肴,由于乾隆喜歡吃猴頭,他便口諭“千叟宴”加入猴頭肴。據(jù)《乾隆膳席》記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香山慶賀皇太后七旬圣壽而賜三班九老的筵席;乾隆丙申年(1776年)平定金川,為皇太后幸寧壽宮而賜有功將軍及軍機大臣的筵席;乾隆壬寅年(1782年)為四庫全書第一部繕錄告竣而賜總栽、總纂、總校、分校等官員的筵席;乾隆五十年(1785年)舉國大慶而舉行的“千叟宴”等都有猴頭肴。
此外,在乾隆時期,是避暑山莊的全盛時期。無論從其營造規(guī)模和莊中活動來看,都是最活躍的。乾隆在避暑山莊時,因各處游樂,沒有固定的就餐場所。他常吃的食品主要有烤鹿、烤豹肉、熏錐、熏兔等野味,也常吃鴨、雞、雞蛋、豬肉、羊肉等制成的菜。但他最喜愛吃的就是猴頭肴。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和阿哥們在53天中,每日平均食羊27只多、56斤猴頭。還經(jīng)常在筵席時,把猴頭賞給外國使節(jié)或蒙古王公。
細數(shù)中國著名的十大禁菜 |
|
|
|
|
|
|
|
|
|
|
|
食用菌 | 以其白色或淺色的菌絲體在含有豐富有機質(zhì)的場所生長。條件適宜時形成子實體,成為人類喜食的佳品。 |
擔(dān)子菌亞門 | 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松口蘑(松茸);口蘑;紅菇;牛肝菌 |
子囊菌亞門 | 羊肚菌;馬鞍菌;塊菌 |
附圖 上傳圖片更多>>圖 922 猴頭菌…
猴頭菌(圖片來源:…
猴頭菇
為本詞條添加視頻和組圖相關(guān)影像
注釋與參考:[1]^天天美食 > 原料大全 > 菌藻地衣類 > 猴頭菇營養(yǎng)知識[2]^好圖書網(wǎng):新編猴頭菇、靈芝、竹蓀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3]^天天美食:猴頭菇的做法及營養(yǎng)知識詳細介紹[4]^藥材網(wǎng):猴頭菇的食療作用,2009年5月4日[5]^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猴頭菇栽培技術(shù),2008年9月17日被引用:猴頭菇已被如下媒體引用我來補充
媒體:
標(biāo)題:
URL:
作者:
日期:
保存取消開放分類:我來補充生物菌類開放分類:[刪除][刪除]同義詞:山伏菌猴頭菌花菜菌同義詞:[刪除][刪除][刪除]4本詞條對我有幫助分享到:我要提建議
互動百科的詞條(含所附圖片)系由網(wǎng)友上傳,如果涉嫌侵權(quán),請與客服聯(lián)系,我們將按照法律之相關(guān)規(guī)定及時進行處理。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www.hudong.com。
WIKI熱度創(chuàng)建者:肥森編輯次數(shù):28次歷史版本參與編輯人數(shù):15位最近更新時間:2010-08-11 18:41:09
貢獻光榮榜
生物編輯
中文學(xué)名: | 猴頭菇 |
中文別名: | 猴頭蘑、猴頭菌 |
二名法: | Hericium erinaceus |
界: | 真菌界 |
門: | 真菌門(Eumycota),有資料歸為擔(dān)子菌門(Basidiomycota) |
亞門: | 擔(dān)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 |
綱: | 層菌綱(Hymenomycetes),有資料歸為擔(dān)子菌綱(Basidiomycetes) |
目: | 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又稱多孔菌目(Polyporales) |
科: | 猴頭菇科 |
屬: | 猴頭菇屬 |
種: | 猴頭菇 H. erinaceus |
亞種: | 小刺猴頭菌、珊瑚狀猴頭菌、假猴頭菌、高山猴頭菌 |
相關(guān)詞條編輯龍牌醬油圓明園蘑菇云片猴頭猴頭蘑香妃恒山區(qū)構(gòu)菌嘉慶愛德華·琴納
相關(guān)任務(wù)
民以食為天(二) | 528121 |
本和的俄羅斯等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