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CV.Ventricousinternode),又名早竹、早園竹,別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竹種。雷竹原產于浙江臨安、安吉、余杭,1999年在樂山市種成功。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筍,故稱之為“雷竹”實為早竹之變種。
特點:
1、稈高7-11米,徑達4-6厘米。節(jié)間較短而均勻,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筍經25-30天生長,成為幼竹,開始放葉,再經10-20天,幼竿竿形生長即告完成。雷竹有“筍用竹之王”的美稱。
2、發(fā)筍力強。集約經營的雷竹林,年產竹筍每畝可達到1.5-2噸。現(xiàn)通過對林地覆蓋、施肥、增溫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節(jié)前后出筍,或是“二季”出筍,從而使產量和竹筍價格成倍翻番。
3、最適合生長于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風向陽的山麓平緩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灘、半陽性緩坡也能較好生長,但在積水嚴重的低洼地、板結平地生長不良。
4、集約經營的雷竹筍用林,年每畝的產值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5、適宜在低海拔退耕還林地段和四旁大力發(fā)展。
優(yōu)勢:
雷竹是一種優(yōu)良的筍用竹種,具有八大優(yōu)勢:①出筍早。在所有的竹筍品種中,雷竹出筍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術,春節(jié)前就有雷筍出土。②出筍期長。春筍3月初至4月底出筍,
竹筍
秋筍10-12月出筍。③產量高,效益好。雷筍畝(1畝=1/15公頃,下同)產可達3000多公斤,畝產值達1萬多元。④筍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雷竹筍含蛋白質2.74%、脂肪0.52%、糖3.54%。⑤連年出筍,產量穩(wěn)定,個體粗大,殼薄肉肥。⑥成本低,用工少。肥料投資只需5%左右,培養(yǎng)管理用工每畝只需20個勞動日。⑦周期短,見效快。新造林第2-3年就有收入。第4年可成林,第5年達高產。⑧適應范圍廣。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緩坡均適宜栽培,而且一年種竹,永續(xù)利用。
竹子的栽植
1、選好栽植地點:選背風向陽、土層后、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灌溉方便,不積水的地點。
2、整地:栽竹子必須全面整地,深翻30-40cm,清除磚頭瓦塊。每公頃施有機肥37500公斤。
3、挖坑:用品字形配置坑位,株行距各一米,坑直徑50×50cm,坑深20-25cm。
4、挖竹:選好母株:母株要選二年生,節(jié)間短,分枝低,竹竿不粗,無病蟲害的立竹作母竹。 挖母竹時根據竹桿上最下一盤枝的方向,挖開土壤,找到去鞭,按來鞭短,去鞭長的原則挖竹坨,來鞭(按北面)留20cm,去鞭(南面)留30cm,坨寬20cm,土坨厚20-25cm。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坨還可以再適當增大。坨上帶幾桿竹不是主要的,但必須在一根以上。坨要用草繩包扎,北方竹子移植包坨應用蒲包再用草繩纏繞。
5、栽植:
1)栽植時期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雨季移植以7月中旬至7月下旬為宜。
2)運坨時應抱住土坨搬運,一人搬不動時要兩人抬土坨,絕不許用手提竹桿。裝卸車時不準拖,壓,摔,砸。
3)栽植時:坨入坑要求原土面與新地面平,四周填土,踏實時不得踩土坨。
4)填土:埋半坑土時扶植竹桿,澆透水,待水下滲后再埋第二次至滿坑,然后作堰,再澆足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