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杉樹
水杉(學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葉喬木,杉科水杉屬唯一現(xiàn)存種,中國特產的孑遺珍貴樹種,第一批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稀有種類,有植物王國“活化石”之稱。已經發(fā)現(xiàn)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堊紀及新生代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紀冰期以后,同屬于水杉屬的其他種類已經全部滅絕。而中國川、鄂、湘邊境地帶因地形走向復雜,受冰川影響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為曠世的奇珍。武漢市將水杉列為市樹。
中文學名: 水杉
拉丁學名: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別稱:水桫
門: 裸子植物
綱:松柏綱
目:松柏目
科: 杉科
屬: 水杉屬
種: 水杉
分布區(qū)域:江蘇大豐,湖北利川,湖南龍山,重慶石柱,陜西漢中,浙江富陽
中國保護級別: 一級瀕危
IUCN紅色名錄: 極危
海拔上限: 1500m
二名法
[1]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C.Cheng, 1948[2]
植物形態(tài)
現(xiàn)狀
稀有種。在中生代白堊紀,地球上
水杉
已出現(xiàn)水杉類植物。約發(fā)展在250萬年 前的冰期以后,這類植物幾乎全部絕跡,僅存水杉一種。在歐洲、北美、和東亞,從晚白堊至新世的地層中均發(fā)現(xiàn)過水杉化石,1948年,中國的植物學家在湖北、重慶交界的利川市謀道溪(磨刀溪)發(fā)現(xiàn)了幸存的水杉巨樹,樹齡約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市水杉壩與小河發(fā)現(xiàn)了殘存的水杉林,胸徑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還在溝谷與農田里找到了數(shù)量較多的樹干和伐兜。隨后,又相繼在重慶石柱縣冷水與湖南龍山縣珞塔、塔泥湖發(fā)現(xiàn)了200~300年以上的大樹。江蘇省邳州市境內邳蒼公路80華里水杉路,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長的水杉帶,被譽為“天下水杉第一路”,蔚為壯觀。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杉林在湖北潛江市江漢油田廣華寺水杉公園,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為該林題名“水杉公園”,該地區(qū)屬長江中下游平原之江漢平原,平均海拔50m左右,過去稱水杉存活海拔下限為300m的說法是不正確的。[2]
形態(tài)特征
落
水杉
葉喬木,高達35~41.5米,胸徑達1.6~2.4米;幼樹樹冠尖塔形,老樹則為廣圓頭形;樹皮灰褐色或深灰色,裂成條片狀脫落,內皮淡紫褐色;大枝近輪生,小枝對生或近對生,下垂,一年生枝淡褐色,2~3年生枝灰褐色,枝的表皮層常成片狀剝落,側生短枝長4~10厘米,冬季與葉俱落;葉交互,在綠色脫落的側生小枝上排成羽狀二列,扁平條形,柔軟,幾乎無柄 ,通常長1.3~2厘米,寬1.5~2毫米,上面中脈凹下,下面沿中脈兩側有4~8條氣孔線。雌雄同株,雄球花單生葉腋或苞腋,卵圓形,交互對生排成總狀或圓錐花序狀,雄蕊交互對生,約20枚花藥.3,花絲短,藥隔顯著;雌球花單生側枝頂端,由22~28枚交互對生的苞鱗和珠鱗所組成,各有5~9胚珠。球果下垂,當年成熟,果藍色,可食用,近球形或長圓狀球形,微具四棱,長1.8~2.5厘米;種鱗極薄,透明;苞鱗木質,盾形,背面橫菱形,有一橫槽,熟時深褐色;種子倒卵形,扁平,周圍有窄翅,先端有凹缺。每年二月開花,果實11月成熟。[2]
生長特性
產
水杉枝、葉(3張)地的氣候溫暖濕潤,夏季涼爽,冬季有雪而不嚴寒,年平均溫13℃,極端最低溫-8℃,極端最高溫24℃左右,無霜期230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2%。土壤為酸性山地黃壤、 紫色土或沖積土,pH值4.5~5.5。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勢平緩、土層深厚、濕潤或稍有積水的地方,耐寒性強,耐水濕能力強,在輕鹽堿地可以生長為喜光性樹種,根系發(fā)達,生長的快慢常受土壤水分的支配,在長期積水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長緩慢,樹干基部通常膨大和有縱棱。花期2月下旬;球果10月下旬至11月成熟。[2]
編輯本段
生長習性
喜光,耐貧瘠和干旱,凈化空氣,生長緩慢,移栽容易成活。適應溫度為零下8度-38度。[2]
保護價值
歷史
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稱。它對于古植物、古氣候、古地理和地質學,以及裸子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樹形優(yōu)美,樹干高大通直,生長快,是亞熱帶地區(qū)平原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也是速生用材樹種,材質輕軟,適用于各種用材和造紙。[4]
1943年,植物學家王戰(zhàn)教授在四川萬縣磨刀溪路旁發(fā)現(xiàn)了三棵從未見到過的奇異樹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33米,樹圍2米。當時誰也不認識它,甚至不知道它應該屬于哪一屬、哪一科。一直到1946年,由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骕和樹木學家鄭萬鈞共同研究,才證實它就是億萬年前在地球大陸生存過的水杉,從此,植物分類學中就單獨添進了一個水杉屬、水杉種。[4]
一億多年前,當時地球的氣候十分溫暖,水杉已在北極地帶生長,后來逐漸南移到歐、亞和北美洲,到第四紀時,地球發(fā)生大量冰川,各洲的水杉相繼滅絕,而只在我國華中一小塊地方幸存下來。1943年以前,科學家只是在中生代白堊紀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過它的化石,自從在我國發(fā)現(xiàn)仍然生存的水杉以后,曾引起世界的震動,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先后從我國引種栽培,幾乎遍及全球。我國從遼寧到廣東的廣大范圍內,貴州省道真縣都有它的蹤跡。[4]
水杉是一種落葉大喬木,其樹干通直挺拔,枝子向側面斜伸出去,全樹猶如一座寶塔。它的枝葉扶疏,樹形秀麗,既古樸典雅,又肅穆端莊,樹皮呈赤褐色,葉子細長,很扁,向下垂著,入秋以后便脫落。水杉不僅是著名的觀賞樹木,同時也是荒山造林的良好樹種,它的適應力很強,生長極為迅速,在幼齡階段,每年可長高1 米以上。水杉的經濟價值很高,其心材紫紅,材質細密輕軟,是造船、建筑、橋梁、農具和家具的良材,同時還是質地優(yōu)良的造紙原料。[4]
水杉屬杉科,形似杉而落葉。樹高可達35米,樹皮剝落成薄片,側生小樹對生,葉線形扁平,相互成對,冬季與小側枝同時脫落。球花單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對生于分枝的節(jié)上,集生于枝端,此對枝上無葉,故全形量總狀花序狀。雌球花單生于小樹頂上,此時小枝有葉,球果不垂。種鱗通常22~24個,交互對生,盾狀,頂端擴展,各有種子5~9個,種子扁平,周圍有翅。
[4]
此樹為我國特產,它喜光,喜濕潤,生長快,播種插條均能繁殖,是園林綠化的理想樹種。其木質輕軟,可供建筑,制器具及造模型用。
[4]
用途
現(xiàn)國內外廣泛引種栽培。
水杉樹干通直挺拔,高大秀頎,樹冠呈圓錐形,姿態(tài)優(yōu)美,葉色翠綠秀麗,枝葉繁茂,入秋后葉色金黃,是著名的庭院觀賞樹。它喜光,喜濕潤,生長快,播種插條均能繁殖,是園林綠化的理想樹種。水杉可于公園、庭院、草坪、綠地中孤植,列植或群植;也可成片栽植營造風景林,并適配常綠地被植物;還可栽于建筑物前或用作行道樹,效果均佳。它的適應力很強,生長極為迅速,在幼齡階段,每年可長高1米以上,是亞熱帶地區(qū)平原綠化、荒山造林的良好樹種,可用于速生用材。
水杉對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是工礦區(qū)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
水杉的經濟價值很高,材質淡紅褐色,心材紫紅,輕軟,美觀,但不耐水濕,可供建筑、板料、造紙、制器具、造模型及室內裝飾,是造船、建筑、橋梁、農具和家具的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