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TǔBiēChónɡ
【別名】地鱉蟲、土元、地烏龜、蟅蟲
【來源】為蜚蠊目蜚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或冀地鱉Steleopyga plancyi (Bol.) [Polyphaga plancyi Bol.]的雌蟲干燥全體。
【原形態(tài)】1、地鱉體呈扁圓形,蓋狀,黑色帶光澤,雌雄異型,雄蟲有翅,雌蟲無翅。雌蟲長約3厘米。頭小,觸角絲狀。腹部有橫環(huán)節(jié)9個,腹面深棕色,胸足具細毛,生刺頗多。藥材質(zhì)脆,易破碎,足多已脫落。腹內(nèi)有灰黑色物質(zhì)。氣腥臭。
喜生于陰濕處及墻角松土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冀地鱉形態(tài)與地鱉相似,呈橢圓形,雌蟲體長3.0~3.6厘米。體黑褐色,無光澤。胸腹部每節(jié)兩側(cè)各有一黑色圓形小黑斑。
分布于河北等地。
【制法】夏季捕捉,置沸水中燙死,曬干;或先用清水洗凈,再用鹽水煮后曬干或微火烘干。
【性味】咸,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通經(jīng)止痛。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