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魚也叫馬鮫(學名),硬骨魚綱,鯖科。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中華馬鮫”Scomberomorussinensis,藍點馬鮫,斑點馬鮫,康氏馬鮫等,馬鮫的俗稱還有、燕魚、板鲅、竹鮫、尖頭馬加、青箭等。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狠一般長0.26--0.52米,長可達1米,重20公斤,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國黃渤海均有,屬暖性上層魚,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洄游,部分進入渤海產(chǎn)卵,秋汛常成群索餌于沿岸島嶼及巖礁附近,為北方經(jīng)濟魚之一。
鲅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而且肉質(zhì)堅實緊密,呈錐子狀,大概與它游泳較快有關。除鮮食外,也可加工制作罐頭和咸干品。青島人喜歡做熏魚,鲅魚是最佳選擇,風味獨特的熏鲅魚,是佐酒下飯的美味佳肴。每百克肉含蛋白質(zhì)19克多、脂肪2.5克,肉堅實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其肝是提煉魚肝油的原料。藍點馬鮫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Japanesespanishmack—erel,日文名為サヮラ。輸往國別和地區(qū):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
常見菜肴:香煎鲅魚、干燒鲅魚、菠蘿魚夾、熗鍋鲅魚、鲅魚水餃、醬燜鲅魚、五香熏鲅魚
女婿給岳父岳母送鲅魚的習俗是有起源的。島城開埠之前,在民間流傳著一個質(zhì)樸無華的故事,說有一個父母雙亡名叫小伍的孩子,被一位忠厚慈善的老人收養(yǎng),待他長大成人后,因受環(huán)境和家庭的熏陶,同樣成長為老實厚道的青年,收養(yǎng)他的老人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小伍為妻,小伍為報答老人的恩情,天天勤奮勞作,早晚種地,白天捕魚。
有一年春天,正值魚汛期,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時想吃鮮魚,可天公不作美,天天刮大風,無法出海捕魚,眼看老人病情越來越重,小伍只好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了。家里的老人危在旦夕,女兒守在母親的身邊不停地說:“娘啊娘,你先別咽氣,小伍一會兒就回來了。”老人聽后點了點頭:“好孩子,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話沒說完老人就咽了氣。
就在此時小伍拿了一條大鮮魚跑了回來,可老人已經(jīng)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絕,抱頭大哭,只好把鮮魚做熟后供在了老人的靈前,從那以后,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墳前供上這種初春剛捕到的大魚,并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罷了,罷了”的哀嘆為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即現(xiàn)在的鲅魚。此事傳開后,人們從小伍的經(jīng)歷中得到啟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時候,一定要讓老人吃夠,老人想吃的東西一定要讓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鲅魚。于是,春天送鲅魚孝敬岳父岳母就這樣積久成俗,流傳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