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自《食療本草》。
1.《嘉佑本草》:鱸魚,多食宜人,尤良。又暴干甚香美,雖有小毒,不至發(fā)病。
【原形態(tài)】鱸魚,體側(cè)扁,一般長60cm左右。頭中等大,吻鈍尖。眼中大,上側(cè)位??诶冢绷?。下頜稍突出,上頜骨后端膨大,伸達眼緣后下方。上下頜牙帶狀、細小,犁骨和腭骨均具絨毛狀牙。前鰓蓋骨后緣具鋸齒。后角及下緣具4棘,鰓蓋骨具1扁平棘。鰓耙(7~9)+(13~16)。體被小櫛鱗,頭部除吻端及兩鬲外均被鱗。側(cè)線完全,側(cè)鱗70~80(14~180/(17~22)。背鰭2個,稍分離。第1背鰭Ⅻ,硬棘;第2背鰭Ⅰ-12-13。臀鰭Ⅲ-7-8,始于背鰭第6鰭條下方。胸鰭16~18,較小,位低。胸鰭Ⅰ-5,胸位,尾鰭分叉。體背側(cè)灰青綠色。生活于淡水者體郄較淺白。體側(cè)上增部及背鰭上有黑色斑點。由于逐漸增長,斑點漸不明顯;腹側(cè)銀白色;背鰭條部和尾鰭邊緣黑色。
【化學成份】食部100g,含水分78g,蛋白質(zhì)17.5g,脂肪3.1g,碳水化物0.4g,灰分1g;鈣56mg,磷131mg,鐵1.2mg,核黃素(riboflavine)0.23mg,煙酸(nicotinic acid)1.7mg。臺灣產(chǎn)者含水分76.10%,粗蛋白19.39%,粗脂肪1.16%,灰分1.16%。關(guān)于維生素, 尚有下述數(shù)字:100g中有維生素A180 ug,B1 130μg、B2 110μg,煙素2.4mg。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肝;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益脾胃;補肝腎。主脾虛瀉??;消化不良;疳積;百日咳;水腫;筋骨萎弱,胎動不安;瘡瘍久治不愈。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60~240g,或作鲙食。
【注意】《嘉祜本草》:多食發(fā)痃癖及瘡腫,不可與乳酪同食。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于臟,益二臟之陰氣,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yǎng),而積漸流于虛弱,脾弱則水氣泛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矣。
2.崔禹錫《食經(jīng)》:主風痹,面皰。補中,安五臟。
3.《食療本草》:安胎、補中。
4.《嘉佑本草》: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
5.《本草衍義》:益肝腎。
營養(yǎng)價值鱸魚魚肉質(zhì)白嫩、清香,沒有腥味,肉為蒜瓣形,最宜清蒸、紅燒或燉湯。尤其是秋末冬初,成熟的鱸魚特別肥美,魚體內(nèi)積累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也最豐富,所以是吃魚的最好時令。
經(jīng)濟價值鱸魚肉質(zhì)堅實潔白,不僅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口味鮮美。鱸魚因其體表膚色有差異而分白鱸和黑鱸。黑鱸的黑色斑點不明顯,除腹部灰白色外,背側(cè)為古銅色或暗棕色;白鱸魚體色較白,兩側(cè)有不規(guī)則的黑點。
鱸魚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Japanese sea bass,輸往國別和地區(qū):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
鱸魚性平、淡、味甘,具有健脾益腎、補氣安胎、健身補血等功效,對慢性腸炎、慢性腎炎、習慣性流產(chǎn)、胎動不安、妊娠期水腫、產(chǎn)后乳汁缺乏、手術(shù)后傷口難愈合等有輔助治療之效。鱸魚中豐富的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對兒童和中老年人的骨骼組織也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