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病系由氏桿菌引起以敗血癥及肺炎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多呈散發(fā),偶然有風行。1.病原本病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為短小桿菌,呈卵圓形,兩端鈍圓,革蘭氏陰性,在體內可形成莢膜,呈兩極濃染。本菌抵擋力較弱。2.風行特點病的本病系由氏桿菌引起以敗血癥及肺炎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多呈散發(fā),偶然有風行。
1.病原本病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為短小桿菌,呈卵圓形,兩端鈍圓,革蘭氏陰性,在體內可形成莢膜,呈兩極濃染。本菌抵擋力較弱。
2.風行特點病的傳染源是患病和帶菌動物及禽類,不斷自排泄物、分泌物排出有毒力病菌。污染飼料、用具、水源及環(huán)境,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有些動物在上部呼吸道帶菌而呈隱性感染,在各種應激因素如寒冷、悶熱、氣候劇變、擁擠潮濕、通風、營養(yǎng)不良等作用下可招致發(fā)病,而呈內源傳染。通過吸血昆蟲叮咬和皮膚、黏膜損傷也可傳染。5~8月發(fā)生較多。公鹿則多在配種期的10~12月間發(fā)病,6~8歲多發(fā)。
3.臨床癥狀潛伏期1~5天,臨床常見下列兩型。(1)急性敗血型:體溫降低到40~41.5℃,鼻鏡干燥,呼吸困難,咳嗽,皮膚、黏膜出血,精神沉郁,獨居一隅或倒地,反芻停止。嚴重者口鼻流出血樣泡沫液體,后期便血。多數(shù)在1~2天內死亡。(2)胸型(肺炎型):精神沉郁,呼吸困難,咳嗽,體溫降低到41℃以上。嚴重時頭頸直伸,鼻翼開張、顫動,口吐白沫,間或使血,病程5~6天,轉歸多死亡。
4.解剖病理改變尸體腹部膨大,可視黏膜出血。咽部、胸部皮下水腫,支氣管附近膠樣浸潤。心外膜有小大不等出血點,心房、心室內有多量淡紅色或淺黃色液體,血液呈暗紅色且凝固不良。真胃黏膜腫脹、充血,有大小不等出血點。腸黏膜出血性炎癥變化。胸型病例主為纖維素性肺炎病變,常見胸膜與肺粘連,胸水增多,并含有多量纖維素性滲出物。肺有不同的肝變,切面呈大理石樣。支氣管內布滿泡沫樣淡紅色液體,支氣管淋巴和縱膈淋巴結水腫。
5.診斷在風行初期,難于做出診斷??上葘⒉÷垢綦x治療觀察,同時進行剖檢和細菌學檢查,做出確診。
6.防治(1)預防:平時切實做好鹿舍的清潔衛(wèi)生,在風行季節(jié)更為重要。一旦發(fā)生,應趕緊采取隔離病鹿、消滅病原和及時治療等措施。在免疫預防時,對目前我國消費的獸用巴氏桿菌菌苗,應選擇相應的血清型,經群實驗證明安全后方可全面運用。(2)治療:本病應盡早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尤為重要。青霉素每次100萬單位,每日2~3次。長效磺胺,每千克體重靜脈注射0.13克。此外,可進行強心、補液(加維生素C)等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