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類由于生存環(huán)境不同,攝食的種類各異,但作為食肉動物的蛇類,具有相同的囫圇吞食的特點。蛇吞食獵物時先將口張大,把動物的頭部銜進口內并用牙齒卡住,然后下頜骨向后移動,同側的牙齒鉤著食物往喉部送進一步,繼而另一側下頜向后移動,該同側牙齒又把食物再往喉部推進。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能將食物慢慢吞進去。當食物吞到咽部時,頸部的肌肉膨脹并向后作波浪運動,同時相應的肋骨也產(chǎn)生運動,并逐漸把食物送到胃里。

蛇在吞咽大型動物時,常需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吞咽動作。蛇類在長期演化過程中,與吞食方式相適應,其喉頭也有了相應的發(fā)展,變成了很長的管狀,平時能突到口腔里。在吞食大型動物時,能把喉頭伸到食物與下頜之間的前方或直接伸出口外,所以不會影響其正常的呼吸。由于蛇類口腔的這種特殊結構,蛇才能吞咽比頭部大4~5倍的獵物。
喜食蛋類的蛇能把雞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個吞咽下去。在吞食時,先以身體的后端或借助其他障礙物頂住蛋體,然后盡量把口張大將蛋吞進去。專門食蛋的蛇,如棕黑錦蛇和王錦蛇,具有特殊的利于食蛋的機體結構。其頸部的脊椎骨有長而尖的腹突,能穿過咽部的背面,在咽內上方形成6~8列縱排尖銳鋸齒。當?shù)氨煌踢M咽部時,隨著咽部的吞咽動作便進行“鋸蛋”,使蛋殼破損;然后,憑借頸部肌肉的力量,把蛋液擠出,并不斷地送人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殼碎片和卵膜被壓成一個小圓球,從口中吐出或從糞便中排出體外。
蛇類捕獲的食物種類雖然各有差異,但其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基本相同,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等六大類。但由于蛇類囫圇吞食的習性,故其所攝取的獵物都是動物的整體,必須經(jīng)消化才能被吸收利用,并合成蛇體自身所需的物質。 ‘
蛇體分泌消化液的主要部位是胃、小腸和胰腺。其胃可分泌鹽酸和酸性蛋白酶類。因為蛇類囫圇吞食,所以根據(jù)食俘的大小,在胃內需要經(jīng)過幾天甚至幾個星期之后才能全部消化。胰腺的外分泌腺(其內分泌腺為胰島)能分泌胰液,是蛇體內最重要的消化腺。胰液中含有許多重要的消化食物的生物酶,這些酶存在于腺細胞內的酶原顆粒內,這些酶原顆??蛇_腺體蛋白質總量的40%。由于胰液含有大量的碳酸氫鈉,使胰液呈堿性(pH為7.5~8.5),可用來中和來自胃內的鹽酸,而且由于腸黏膜也能主動分泌和吸收N礦、HCO~和cl一,使腸內的pH保持在7~8.5的范圍內,這正好是胰酶作用的適宜環(huán)境(如胰蛋白酶的最適pH為7.8)。小腸黏膜分泌的小腸液中亦含有豐富的消化酶,而且分散在消化道中的內分泌細胞還具有分泌激素的作用,均對蛇類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蛇類對三大物質的代謝與哺乳動物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有待學術界的進一步深人研究和探索。
據(jù)葉gI(2006)報道,蛇在自然界一般不攝取碳水化合物,其消化道內淀粉酶的活性較弱,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不高。
據(jù)王小龍、侯天德等(2008,2010)報道,以天水地區(qū)野外捕獲的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ti-grin~lateralis)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飼養(yǎng)、形態(tài)學、組織學觀察法研究觀察了虎斑頸槽蛇胚胎后期不同發(fā)育時期胚胎的外部形態(tài)變化,不同時期胃、肝臟的組織變化,冬眠前后細胞微結構變化,并測定了不同溫度下胃、小腸、胰腺中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主要研究結果如下:①在溫度為20~25℃、濕度為50%~60%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中,通過定期殺死懷孕母蛇,并取出胚胎解剖,觀察了第十一期、第十二期、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和第十六期胚胎的外部形態(tài)。②胚胎后期對各時期胃的組織學觀察表明,胃壁的分層具有特定的時空順序,即按照黏膜上皮、固有膜、黏膜下層、環(huán)肌層、縱肌層的先后次序出現(xiàn)。③胚胎后期各時期對肝臟組織學觀察表明,隨著胚胎的不斷發(fā)育完善,肝細胞中的許多結構如肝血竇、中央靜脈、狄氏間隙、膽小管等也不斷發(fā)育成熟,細胞器的種類和數(shù)目也不斷增多。成體、胚胎階段肝細胞中的儲能物質都含有糖原,說明糖原是主要的儲能物質。④據(jù)冬眠前后肝細胞的超微結構顯示,冬眠后肝細胞線粒體、粗面內質網(wǎng)、溶酶體等有所減少,并且細胞的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細胞體積變小,細胞間的間隙增大。⑤在5℃、15℃、25 oC、30℃、35 oC、40℃、50℃條件下,對虎斑頸槽蛇胃、胰腺、小腸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活性測定表明,各種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圍內均表現(xiàn)為升高。在不同組織中同一種酶活性存在差異。三種組織中蛋白酶的最適溫度為40 oC;胃和胰腺淀粉酶的最適溫度為35 oC,小腸淀粉酶為30℃;胰腺脂肪酶的最適溫度為30℃,小腸脂肪酶為35℃。
眾所周知,由胰島B細胞所釋放的胰島素在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2001)在竹葉青蛇的消化道中未檢出胃泌素、P物質、胰多肽和胰島素,并且胰島素迄今尚未有在爬行動物消化道中存在的報道。以上證據(jù)說明,爬行動物各個物種間消化道內分泌細胞的類型存在較大差異,并認為上述4種激素未被發(fā)現(xiàn),一是可能與所用的哺乳類激素抗血清有關,二是可能由于這些激素在消化道中的含量太少而被漏檢,三是可能竹葉青蛇消化道中根本就不存在這4種激素。
(編輯: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