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小麥種子的安全貯藏,必須掌握小麥種子的三個特點:后熟作用、抗熱性和吸濕性。 后熟作用 小麥種子收獲后有一 要做好小麥種子的安全貯藏,必須掌握小麥種子的三個特點:后熟作用、抗熱性和吸濕性。
后熟作用
小麥種子收獲后有一個較長的后熟階段,一般春性小麥30-40天,半冬性小麥60-70天,冬性小麥為80天。在這個生理后熟階段,種子體內(nèi)繼續(xù)有一個物質(zhì)的合成過程:非蛋白質(zhì)氮素合成蛋白質(zhì),脂肪酸與甘油合成脂肪,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水分減少,酶的活性逐漸降低。在這個過程中,種子呼吸作用很旺盛,代謝的結果釋放出水和二氧化碳,引起種子表層潤濕。因此,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小麥種子,貯藏的穩(wěn)定性很差,必須采取措施,加速后熟階段的完成。干燥的空氣,充足的氧氣和日光曝曬,都有利于種子后熟。因此,可以用曬種子的方法,促進小麥后熟作用的完成。一般以發(fā)芽率達到80%為完成后熟的標準。
抗熱性
沒有完成后熟作用的小麥種子具有較高的抗熱性,含水量在16%以上的麥種,只要種溫短時內(nèi)不超過50℃,進行干燥處理,都不會喪失種子的發(fā)芽率。小麥種子的熱進倉就依據(jù)此原理。但是,已完成生理后熟作用的小麥種子,抗熱性顯著降低,若用高溫處理,則會影響種子的發(fā)芽率。因此,對已完成生理后熟、含水量較高的小麥種子,宜用日曬的方法進行干燥,而不能用高溫烘干的辦法進行干燥,更不宜用種子熱進倉處理。
吸濕性
小麥種子吸濕性強,吸濕速率大,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汽,尤其是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條件下,會使種子含水量增加。麥種的吸濕性強度又因品種的不同而有差異,白皮小麥吸濕性大于紅皮小麥,弱粒小麥大于硬粒小麥。另外,小粒、破損粒、蟲蝕粒的吸濕性又大于大而完整的籽粒。因此,對于在安全含水量12%以下的麥種,應及時進倉,并采取密閉的貯藏方法。如果是全倉散藏的,則宜在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量提高散堆高度,密閉貯藏;如果是袋裝的,則宜用平樁堆放。貯藏少量小麥種子時,應該特別注意麥蛾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