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偉
(黑龍江省依蘭縣動物衛(wèi)生防疫站,黑龍江哈爾濱154800)
1 藍耳病
豬藍耳病(PRRS)又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其起源不明,然而該病已在世界大部分養(yǎng)豬地區(qū)流行,且控制難度大,極少能徹底完全清除本病。
豬群之間PRRS臨床變現差異較大,對于地方性流行PRRS來說,變現出易感豬群多為母源抗體消失的保育豬。一般感染4~28天后能看到肺臟和淋巴結出現病理變化。肺臟尖葉病變輕微或者病變呈現彌漫性分布,軟組織有紅褐色、不塌陷的浸潤。感染早期淋巴結水腫,呈棕褐色。部分出現輕微心肌炎。感染7~25天公豬輸精管出現萎縮,無或少量精子產生。
流產胎兒具有診斷意義的特征是:由壞死性化膿和淋巴組織細胞脈管炎引起的局部出血導致臍帶擴增為正常直徑3倍。
豬感染豬藍耳病病毒后表現為慢性、持續(xù)性感染,這是該病的重要流行病學特征。豬主要通過鼻腔、肌肉內、口腔、陰道等途徑傳播。帶毒母豬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傳染給胎兒,導致死胎或者帶毒弱胎。
2. 豬瘟
病豬體溫升高到41~42℃,呈稽留熱。精神沉郁,伏臥喜睡,寒顫、擠臥一堆。食欲減退或廢絕,站立行走時弓背彎腰,行動遲緩,眼結膜發(fā)紅,有膿性分泌物,糞便干硬如球并有黏液附著,先便秘后腹瀉。后期軀體搖擺不定,耳根、腹部、四肢內側、陰囊等皮膚出現紫紅色出血點或出血斑,且指壓不褪色。
全身淋巴結腫大,周邊出血,紅白相間呈大理石樣外觀。腎顏色變淺,表面有針尖大小出血點,腎盂出血,脾腫大,出血,邊緣有出血梗死灶。慢性病例在大腸回盲部黏膜有鈕扣狀潰瘍[養(yǎng)殖網:www.nczfJ.com/]。
3 豬丹毒
1882年,首次從病豬體內分離出豬丹毒的病原體(豬紅斑丹毒絲菌),該病能對各階段的豬群產生影響,通常表現為生長發(fā)育豬突然死亡或者急性敗血癥。丹毒絲菌屬于一類不能運動、無芽孢、不耐酸的陽性桿菌。豬丹毒接觸途徑主要是口腔及扁桃體、胃腸炎道黏膜。
急性豬丹毒病豬體溫上升到40~42℃以上,在發(fā)病的期間背、腹、大腿等處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粉紅色或黑褐色。皮膚表面隆起界限明顯多為方形或菱形的疹塊的斑塊,壓可出現褪色,皮膚病在4~7天內逐漸消失。慢性病例呈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皮膚壞死。慢性豬丹毒感染的動物出現輕度的跛行,伴隨采食量減少,心內膜炎引發(fā)的心功能不全,肺水腫或者呼吸困難。
4 流感
豬流感病毒首次在1918年美國報道,是豬群急性呼吸道爆發(fā)的主要疾病之一,呈現亞臨床感染。流感病毒屬于正黏病毒科,有囊膜病毒,直徑在lOOnm左右。病毒的脂質囊膜對表面活性劑及常用病毒消毒劑敏感。流感病毒通常通過豬與豬之間鼻咽接觸而感染。隨著養(yǎng)豬生產移向限制系統(tǒng),豬流感季節(jié)性的發(fā)生已不是非常明顯。
該病潛伏期通常為3~8天,病豬體溫突然上升可達到40.5~41.5℃左右,部分可高到43℃,厭食、倦怠、臥地不起、呼吸急促,腹式呼吸、肌肉和關節(jié)疼痛,有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眼鼻流出黏液性分泌物。經過1~3天潛伏期后,突然發(fā)病,當單一感染時死亡率低。有的體況較好的個體,可以自愈。但如果感染壓力較大、氣候條件和豬舍條件較差,可以引起繼發(fā)感染,例如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鏈球菌感染等,加重豬流感病毒感染的嚴重性及進程。
實驗室檢測病毒、核酸,可以通過鼻腔拭子采集黏液樣本。病死豬的肺臟也能分離到病毒。
5鏈球菌病
從健康豬的扁桃體、腸道等部位都能分離到多種鏈球菌,其中一部分是潛在的病原菌。豬鏈球菌有莢膜,屬于革蘭氏陽性菌。豬鏈球菌的天然定植部位是上呼吸道,生殖道,消化道等。各階段的豬群均能分離到該病毒。
在臨床生產中最早出現連續(xù)癥狀患豬的直腸溫度可以高于42.5℃,隨后出現菌血癥或者敗血癥,如果不及時治療,可持續(xù)3周。在這段時期,將發(fā)生溫度浮動的發(fā)熱和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或者跛行。具有診斷意義的組織器官是腦部、肺臟、心臟和關節(jié)。